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鄭宗信老師 / M10410104

鄭宗信老師出生於澳門,在香港、澳門成長,之後到台灣花了八年大學時間
發掘自己的興趣,畢業後到設計公司工作,最後接收公司變成創業人。
鄭老師說「時間不夠,那不如來創業吧!」老師以詼諧幽默的方式,講述創業的好處:「能夠最早下班」、「喜歡可以不進公司」等等鄭氏幽默,帶領我們進到創業的世界裡。
鄭老師目前旗下有「EXP創環國際品牌顧問」、「品牌志」、「Fungogo旅遊規劃及販售」。一開始,老師提到改變他最大的案子是「HOTEL」,起初在這個案子裡不管客戶需要什麼、想要什麼,鄭老師都會想盡辦法完成它們的需求。但是對於一個創業公司,這樣是虧本、完全不合理的。從這個案子裡,鄭老師發現說「專案管理」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從中知道,公司在這個案子到底花了多少時間、多少人力、多少金錢。雖然在這個案子裡,鄭老師也為HOTEL旅館設計了十分具有質感的網站,但是最後卻選擇了其它設計者的提案,這樣的結果,鄭宗信老師卻不是就這樣算了,也去了解對方的網站設計有哪些地點事比我們好的?有哪些優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鄭老師做了這麼多品牌這麼多年,要建立一個好品牌,不能只是有好產品。
鄭宗信老師列了一個四階段的金三角:一、直接成本,二、搜尋成本,三、道德危機成本,四、專屬、陷入成本。最基本、重要的是,要符合目標群眾的思維跟想法,鄭老師舉了「鐵魚」的例子,除了符合當地認為魚是幸運的象徵,同時結合鐵塊,讓當地人可以在烹飪時,補充鐵質。另外,老師也提到蔣友柏設計師要到中國市場行銷商品,也需要依靠曾祖父在中國的名氣,因為當地的消費者只認識蔣中正。了解消費者的嗜好,才能推出符合消費者口味的產品,才能用事半功倍的方式去行銷。
對於創業,我們要了解自己的優勢和缺點,「要打好基礎」、「增加曝光度」、「降低每次專案風險」、「長期經營品牌」,從基礎建立專案費用依據及模式,基本的架構有了,之後發展才能夠更加迅速。
最後鄭宗信老師提了兩個Case,跟我們分享從頭到尾,如何執行如何,解決每一個遇到的難題,在「大古鐵器」的案子裡,了解到要建立一個品牌的地位,真的有很多細節需要考慮,了解自己是第一步。再來還需要「品牌檢視及診斷規劃:目的是了解客群」、「品牌教育訓練:讓員工自己了解自己的品牌」、「通路拓展規劃」、「講座活動」等等。


在這次的演講理,鄭宗信老師表現了自己在創業上的自信和實物經驗,對於即將步入職場得我們,是很大的鼓舞。另外在鄭老師的的品牌專業裡,了解到除了理性的理論要注意,還有實務的經驗也是非常必要的。想要創業,就要了解自己,也要做好每一次的專案規劃管理,才能夠發展得更順利。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鄭宗信老師 / M10410304



  如何打造品牌是需要花費長時間經營與設想商場策略的,本日主講者鄭宗信以身為品牌策略總監的身分,分享經營並打造品牌,利用品牌與客戶間的互動接觸,打造出客戶對品牌的信任感與依賴性,藉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連結,增加品牌的忠實擁護者,利用這份黏著度鞏固品牌在商場中有一席之地。



  品牌的經營是要長期性的,一時間的噱頭性質創作或產品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帶來話題討論與熱度,但這種新奇性也會隨著時間推演而快速消散,成為過往的一頁,單靠話題絕對於法讓品牌走得長久,品牌經營策略需要細水長流,精心設計市場策略,因此品牌經營需要找出每個品牌的調性,創造品牌故事的同時創造出品牌獨一無二不可取代的價值,如此一來更能加深顧客忠實度,成為品牌的擁護者。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鄭宗信老師 / M10410210

這次的演講請來了EXP 品牌策略總監的鄭宗信老師,在演講的一開始他說他是個念了八年大學的香港人。學讀了八年出了社會也沒多久就自己創業,反觀我們自己,大部分的人通常是先去大公司累積了一定的資金以後在來創業,也許這是比較保險的方法,但到了那個時候,心理是否還有那個熱忱再去創業呢?所以鄭老師以「時間不夠那不如來創業吧」,要我們思考到底人生有幾個十年可以花?並告訴我們品牌對於一個企業形塑其文化與形象的重要。一開始需要打好品牌基礎,建立好制度,設置好目標才能一步步上軌道,品牌不僅僅是一個識別標誌,而象徵著一種精神。然而創業也不是時時美好,鄭宗信老師在公司創立初期也曾碰壁過,而失敗的經驗讓他了解到。公司的成本與管理是很重要的,後來他改變了經營的策略,在演講中描述了很多從求學到創業一路上的點點滴滴,要找到自己的志向目標,需要對自己透徹的分析,從一連串的碰撞及錯誤中去了解;如同要建立一個品牌,需要知道品牌的核心價值、優劣勢是什麼! EXP初期也吃了很多悶虧,經過一連串的專案評估與制度的建立,才讓公司漸漸上軌道,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以及該做什麼!建立了制度管理每一項專案。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公司設計一個LOGO可以開價到百萬,因為他們不僅僅只是針對LOGO的視覺美感做設計,還和客戶討論公司的經營理念,收集大數據去做市場調查分析,針對品牌規劃一套行銷策略….等。而這樣細膩的作法也贏得了客戶與消費者的信賴,有了很好的成果。就像是這設計的行業裡我們常常得與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合作,但唯有保持開放與獨立的思考去溝通,我們才能真正領略其中的精髓呢!感謝鄭宗信老師來和我們分享寶貴的創業經驗,受益良多。

鄭宗信老師 / M10410119



  比起產品等軟硬體的軀殼,似乎只要缺少品牌的靈魂就難以燃起心中那一份激情,因為它已經成為心底根深蒂固的信仰。然而這樣的信仰,又是如何產生的?「是從每一個品牌與客戶的接觸點,慢慢累積而來的。」而其中所提到的接觸點,便是我們與身俱來最原始的本能−五感體驗,只有為一個品牌量身打造、佐以適當的感官調味,才能稱得上令人垂涎與想望的程度,牽引著我們的慾望,讓我們欲罷不能且死心踏地的擁護著。


  鄭宗信品牌策略總監,在短短時間裡讓我們領會品牌對於一個企業形塑其文化與形象的重要,因品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識別標誌,而象徵著一種精神;如同我們欣賞一個人滿腹墨水、充滿哲理,然每一個產品也都應該具備這樣的內涵,因為這些深度意謂著與人的連結與關係,影響著我們與品牌之間的黏著度。只有以不討好所有人與不造作的姿態呈現予眾人面前,從一而終堅持本色,才能鞏固品牌長久以來所建立的擁護者。


  也許是生活經驗中被灌輸太多相似的刺激物,隨著時間一久且歲月漸長,我們似乎很容易對生活周遭的事物麻木且無感,那些一時令人驚嘆的創作與產品,似乎都只是一波波曇花一現的美夢卻不易持久。鄭宗信設計師與團隊擁有獨到的眼光,總能找出最適合每一個品牌的調性,為客戶發展出另一番見解與詮釋的手法,發掘那些尚未被發現的潛質,更多的,是觸及顧客心理層面的故事,以五感體驗所傳達的精神贏得顧客的忠誠度及認同感。






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

駱毓芬老師/M10410212

這次的設計講座講題是『從設計師到創業家』,由品研文創的設計總監駱玉芬老師主講分享自己一路從設計師到創業家的心路歷程。和我想像中的很不一樣,不同於上次fandora的活潑明快,我從老師的言談中感受到的是一種帶點傻氣的誠懇和百折不撓的堅毅,創業並不是一路順利的過關斬將,而是不斷的跌到趴在地上看清現實,反省之後再重新站起來思考方向並轉型。

老師說他曾經為了自己僅僅是老闆眼中一顆好用的棋子而傷心不已,但是這提醒了他設計師要先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價值,因為在老闆眼中設計師的實力差別並不大,商業模式中『有價值』才是唯一的考量,設計師要有自己專有的獨門招式,做出自己的價值區別,不能眼裏只有做好設計,也要了解整個商業市場的運作以及老闆和客戶要的是什麼,才能『讓自己的才華被對的人看見』。最後能夠被當成一個好用的棋子是對自己努力的一種肯定方式,也是設計師該做到的專業價值。


單打獨鬥成不了事,一群人合作才能把事情想的更廣,做的更大。那要如何讓人一直不斷的想和你合作呢?老師分析了自己的人格特質,有實力是必須的,但不搶功、謙遜、願意協調溝通這樣的特質是老師發現會讓人不斷的想要找他合作的原因,因此,成為一個討喜的人,大家願意信賴你把事情交付給你,是成功的合作人一件很重要的事。

創業這件事需要一點樂觀和很多的傻氣,創造自己的價值,抓住自己每個被看見的機會,讓自己喜歡做、想做的事情一直延續下去。很謝謝老師今天完全不藏私的分享非常值得。

駱毓芬老師 / D10410803

        最近的演讲基本都是围绕文创创业行销等话题展开的来演讲的嘉宾从各自不同的经历阐述了自己在创业历程中的感悟不知是巧合还是台湾本身就一直充裕着这种设计师创业的氛围其实我是一直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角色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请做好产品将其它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完成曾经有一次听YANG DESIGN创始人杨明洁先生的演讲他在公司创建的初期自己出任ceo管理公司的大小业务结果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做设计同时也因为自己的管理的不专业导致公司经营不顺后来他聘请了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把自己的精力专注于设计,而將公司所有的管理等業務交予別人。現代社會的競爭永遠是團隊的競爭。當然駱毓芬老師包括前面的嘉賓所闡述的觀念都是正確的,一個優秀的產品只是一個起點,起點之後還有通路、行銷、金融稅務等等各種事情,所有這些才組成了一個商品的生命歷程。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很多這些創業的設計師越走越遠,其實已經脫離了設計師的範圍,而轉變了自己的角色。當然我並不反對轉變角色,每個人都會因其經歷去轉變自己的角色,我也鼓勵所有人去轉變自己的角色,來適應實際的需求。但是一旦自己確定好角色,就應該在自己的領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對於設計師,行銷、通路都需要考慮,但絕不是設計師應該擅長的內容。如果設計師每天都是在考慮如何尋找競爭對手的弱點,如何打防禦反擊,如何合理避稅,如何尋找通路,那麽往往會忽視產品本身。而產品本身是所有一切的初始,如果一串數字在第一個數字開始的時候就是0,那麼後面加再多的0,結果還是0。所以做好自己的產品,將其他的東西交給擅長的人打理,讓他們來幫助你來調整自己的設計策略、設計創意及設計實現。最後歡迎很多人轉變自己的角色,幫助更多的設計師,一起成功!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駱毓芬老師/M10410211

現在台灣大學設計系氾濫,不僅是工業設計,視覺設計,又或者商業設計比比皆是,在這麼多牛毛中,能成為頂尖到底是誰?舉例來說:台灣插畫家也是很多,就算我有興趣畫插畫,我真的能夠畫贏他們嗎?我知道我不行。曾經聽一個老師說過,他大學出國讀插畫設計,結果有一天走到路上,看到一個街頭插畫街,他當下就覺得他要轉型了。
我一直覺得我在我的領域沒有辦法去做到突破,畢竟自己也不是百年難得一見美感天才,從駱老師的演講中,我發現老師也是轉型的人,他一直想要去突破現在工業設計沒人在做的東西,像是竹編等等,找出自己的屬於自己的專長與興趣,做出差異化,才有活路」駱毓芬這麼說著,文創是一條佈滿荊棘的血路,創業必須夠偏執、充滿熱情與毅力才有辦法成功。
也從駱老師的演講中,了解到團隊合作的重要,還有企劃能力更是必要項目,培養自我的內在能力也是身為設計師的一項重要技能,駱老師表示比起設計能力,一名設計師的人格特質更加重要,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討喜的人且讓別人在需要合作夥伴的時候願意找你合作。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很辛苦,但其實都還是在設計這個舒適圈,認為設計師如此崇高,把自己給匡住,從前面幾次演講,也慢慢了解,成功創業家所具有得特質,究竟我們要當勇敢突破的山羊,還是永遠在柵欄裡的綿羊,自己選擇吧!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駱毓芬老師 / M10410302

這幾回的創業演講聽來,設計師要走出條與眾不同、獨樹一格的路出來,妥善運用先前所學以及與生俱來的資質、身邊的資源外,還得掌握自己一套獨道的慣性才能發揮優勢進而求在茫茫設計人海中殺出一片天,並塑造出品牌與知名度,為長遠的經營與發展樹立根基。

演講中老師提到不拿手的事情先別推辭,應該是做中學學中做、錯中學成功,沒去激發潛力學習新技能在職場上很快便捉襟見肘,被拉下馬是遲早的事,除了有獨門絕招,還得有其他加成的輔助技能才可加大差異性,增加競爭力,並持續更新現有的專業技術,吸取過往經驗應用到產業中,才有機會站上不可動搖的地位。

如果在一個環境中,有些事大家都會做、也都投入的時候,到不如別跟風,自己找個較不引人注目、冷門、不易做、尚未成熟的又有興趣的去做,結合過去生活經驗與接觸到的不同文化間的特色,揉合出適合目標地點與眾不同的創意產物,藉此提昇自己作品的能見度,與此同時,實力與比賽經歷是同等重要的,光有比賽經歷卻沒實際資歷,亦或是光有實際資歷卻無比賽經歷都是危險的,空有比賽經歷只能告訴別人點子上受到認可,實作上如何還得再觀望,反之若空有實做經歷,即便能說服老闆知道你很有技術,但未必能使客戶信服這大眾都認可或是點子備受承認。

對於剛從學界離開準備進場的新人來說,適應職場模式與抓住市場風向是關鍵,如何在這戰場中多多結緣培養人脈並壯大自己,除了不要過於急著搶功光環蓋過他人,對上下與同儕間不一定要備受愛戴至少也得討喜、被需要,否則一下就把自己葬送了。唯有如此,機會才會自個兒找上門來。

謙遜、守時、責任、態度、語言、差異是職場冒險的必需品,經驗值則是幫助自己運用這些必需品更游刃有餘的珍品。

駱毓芬老師 / M10310116

 駱毓芬老師畢業於實踐大學設計系,她說她待過許多3C產業多年,再從現在看他的作品,真的不敢相信她沒有被3C產業死板板的生活與設計同樣物件的日子所侷限、熱情也沒被燒毀,為什麼這樣講?因為看過很多在3C產業工作的設計師,到最後常常在踏入其他設計領域(工藝、文創)東西都非常的死,到底 駱毓芬老師是怎麼樣走過來的?我非常好奇。

 老師這次談的是設計師要如何轉為創業家,對於我來說創業是一定要做的事,但如何創業我不知道,只知道自己有的就是對設計的熱情,但我卻想過要如何經營自己。駱毓芬老師說:「我們的才華要如何被對的人看見才是重點」創業家必須思考如何將自己的優點、優勢讓每個人看見,這必須涵蓋不單單只有設計領域的技能,也必須去掌握其他創業必要得元素,思考自己的商業模式、行銷手法。作品的美感、細節、表現形式已經是最基本的,必須讓幾去學習更多關於讓世界看見自己的技能。

駱毓芬老師在其中一次商展中體會「全世界,大家對自己的文化很重視。」。於是並開始思考如何和別國的設計師做出區別?於是她開始從文化與環境的開始下手,開始使用台灣的竹子作為材料。並研究台灣竹與其他國家的竹類有什麼差別、優勢在哪。台灣竹的韌性強可以多曲度彎取,而東南亞竹無法彎曲,如何尋找台灣物件、文化與其他國家的不同點。這就是我們的環境優勢,找到自己的特質、強項,就有能力與其他國家競爭。

駱毓芬老師在講他的歷程時,看起來她設計以外的能力,都是在商展、國際展覽等等的時候所學會,這意味著,作為剛起步的創業家,必須要不斷的去做展覽、展示自己的設計能力,更能從中學習與觀看別人是怎麼行銷自己、如何將自己與商業結合。也就是「設計必須有產值,才有價值。」而不是不斷的閉門自守在小小的台灣里做的開就好。

駱毓芬老師也說道,在一個團體、領域裡除了自己本該就具備的設計能力,還必須有其他人無法代替你的特殊能力。就能在一個團體中突出,而不會被團員排擠。而且會依直想跟你合作或是一有機會就會轉介給其他人。這樣的特質都是我們該尋找、追求的,這會為我們帶來許多好的機會。但我認為還必須保持謙遜、保持良好的工作態度更要有好的語言溝通能力在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暢快無阻。


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駱毓芬老師 / M10410802

        這次來講座的內容是「文化創意設計+產業的多角經營策略術」,主講的駱毓芬老師深入淺出,用她獨有的設計師角度帶入講解了很多以往經驗,無論是參加各大展覽還是進行各項創意設計工作,都給予了不少建議與經驗。其中也提到了很多設計師新手容易忽視的盲點和可以避免的錯誤,這些部分都將是我們未來進入社會可以提前準備並且預防的。
        
        在這個腳步越來越快的社會中,如何在芸芸眾生中鶴立雞群,脫穎而出顯得至關重要,讓大家看到你,或者說讓更多人了解你是一件技術活,其實不只駱毓芬老師,好多之前來的講師都或多或少提到過表達自己的重要性,作為一個設計師是需要為大眾服務的,不能夠只沈浸在自己的設計世界裡,在這裏老師特別提到設計展和商展的區別,同時也提了一下設計雜誌與商業雜誌的區別。前者是只能在設計圈中被人知道,而後者卻能夠被更多大眾所了解,這樣才是真正進入大家的生活中,而老師也特別提到對於沒有專業設計背景的人來說,其實業界人士是對設計能力缺乏比較能力的,所以有的時候先讓大家認識你比急於完美展現你的作品來的更優先。這就告訴了我們光有設計能力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現在的社會,想要活下去會比設計能力更多技能的人才適合存活。

        而對於展覽來說,某種意義上,商展和設計展有本質的區別。在設計展上面更多的是表達你的作品設計層面,有趣的是設計師互相之間的交流並不能幫你帶到其他的圈子裡去,這就有點像是封閉的一個環境裡了,更多的變成了交流而不是買賣的商機。商展就不同了,駱毓芬老師提到的幾個重大的商展中就說到在商展中,會有更多非設計背景的人來看你的作品,首先就表示你的作品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商機,開始走入商業道路,再來就是在商展中,很多資料的前期準備很重要,比如說媒體包、DM、型錄、訂單等等,在這裏你需要將自己視為一位業務經理而非設計師,角色的轉換至關重要。同時商展的順利進行也可能會讓你有更多的機會被公司或團體看到並給你新的工作機會,好處會比設計展多很多。同時商展中各類暢銷設計作品的情況也讓你知道各國設計發展狀況,除此之外也可以猜測到未來設計設計產品的走向將如何。

        最後總結一下駱毓芬老師的講座報告,就是想要將自己的作品或品牌推出去,很好的行銷策略必不可少,同時努力的提升自身設計以外的實力也很重要,看到外來設計的趨勢,也能夠認清現有的優勢區域,相互結合發展才能夠走得更長遠。

駱毓芬老師 / M10410122

這禮拜由品研文創 - 駱毓芬設計師為我們分享從設計師到創業家的心路歷程及收穫,十幾年的精華濃縮在短短兩個多小時,每個故事及分析都是精華,非常精采。

在業界眼中,70分與100分的實力差別不大,而當我們的實力被劃分在同一水平時,能讓我們被看見的是甚麼呢?如何彌補這樣的差距,創造自己的特色是我們重要的功課,老師分享到我們都需要有被利用的價值,期許自己是顆好用的旗子。讓不了解設計的人認識自己的能力,鍛鍊屬於自己的獨門招式,是其他人不易學來也奪不走的,創造大於一般設計師的價值。

老師也提到做任何事必須先了解自己的優勢,甚麼是自己最喜歡與最擅長的,若要擇一先選最擅長的去做,但也不要害怕去嘗試自己不會的事物,如果不去做,又如何知道自己會不會,做的好或不好呢? 甚至有時還能從中學到更多。

關於設計師角色的經營,我們如何在合作中,不被淹沒在團隊中,又能顯現自己的價值呢?
首要條件是我們必須培養讓人願意合作的特質,有主見但不能太強勢,不會將功勞全攬在自己身上,懂得分「功」,做重要的是要有協調的能力,與每個人都能溝通。

聽成功設計者演講的最大收穫,便是聽取他們曾在哪些地方跌倒過,為何會受傷,而它們是如何從這些挫折中學會避免下一次的碰撞,以及學習到他們越挫越勇,對自己夢想堅持的特質,感謝駱毓芬設計師無私地分享,對我來說真的獲益良多。

駱毓芬老師 / D10410101

 在這幾次的演講過程,其共通點是各的講者都提到商業思考的重要性,且營銷的模式不再是設計的方法與過程,也許是因為這個技術容易取得,又網路流通的世代裡,品質精良的設計已是市場行銷的基礎門檻,最重要的是接續而來的獲利與能否成為一門好生意。

很榮幸能聽到駱老師分享過去10年的創業歷程與方法,過去都是片面在媒體與展覽看到駱老師的報導與作品,並未深刻了解其過程的艱辛,設計師要創業很容易,但要從全觀的角度思考行銷、管理、庫存流通等,必須要從領導者的思維來看一個產品開發的流程,從身為設計師的我們總只想著要如何完成作品,單面的只在乎產品怎樣才會好看、好用,鮮少去仔細計算這過程中所需花費的成本與市場售價,產品推上市面後就是公司老闆或業務的事情,但經過仔細的思考,時間也是成本,連帶影響公司每日租賃、水電、薪資等都是投注在這產品的成本,就算這是一件叫好的作品,但卻只能孤芳自賞,那老闆還會再繼續投資在設計師上嗎?

講者闡述了他親身的經驗,從一個公司的員工到與投資夥伴合作的過程不斷學習與嘗試,終於找到了一個能在市場上與眾不同的方向,並可以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並提及到,我們必須要具有前瞻性,能先看到未來的趨勢才能在市場裡生存,我們面對的是中國對岸有十三億的人口,是台灣人口數的六十多倍,就算二十四小時沒日沒夜的忙碌,也不可能贏得了對岸的工作產能,因此,自創公司沒有正確的方針或是絕對優勢,很快就會淹沒在茫茫市場紅海中,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在地文化做出藍海差異,因為不會有人比我們更了解這塊土地的特色與精髓。

設計師除了必須要有商業模式的思維,在設計上我們也要豐富其內涵與深究其意,像台灣已有很多傳統工藝逐漸地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或許就是一個契機,如果能將這些文化有效的轉化傳遞,變成可以被販售的商品或是手作活動推廣,讓更多的群眾加入與體驗進而傳播出去,成為這塊土地上獨有的優勢,或許我們還能夠在中國的強勢競爭下,保有不易被複製優勢。


最後,講者說到自己今天為何可以做到這樣的成就,有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要能夠成為一個容易合作的對象,但卻又可以突顯自己並且能運用人際關係去完成很多事情,因為單靠一個人單打獨鬥還不如三個臭皮匠湊在一起,再厲害的人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時,必須要透過與別人溝通合作,讓想要做的事情經由策略聯盟的方式讓效果加倍。

駱毓芬老師 / M10410102

駱毓芬老師自投入文創以來,秉持著突破自我、堅持到底的精神,從原本站在與其他設計師同一條起跑線,到現在發展成有著獨特差異風格的創意總監!秘訣是做任何事情都以設計策略去思考,學會老闆怎麼想,瞭解客戶在想什麼,找到自己的優勢,從最擅長的下手,如何創造商業價值等等。

演講裡分享到,不要馬上拒絕不會做的事,不去做就永遠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做。人的潛力是無限的,設計師不能只會設計,要建立差異性,從經驗中累積經驗,想辦法串聯整個產業的生態,就能提升自己在產業中的地位。

印象深刻的是「竹藝」,首先是思維,竹藝的展現需要透過對於竹的本質的了解,才能徹底發揮設計的效用,所謂無招勝有招,加很多設計不見得是好,透過設計讓物品展現本質還是最重要的,設計多一分則花俏,少一分則無趣;再來是方法,透過環境優勢和自我優勢分析,老師看到台灣竹特殊的韌性,以女性設計為主軸發產竹的產品線,又一步一步將產品量產的過程令人佩服。其中一個拯救老師起死回生的特別的豪宅建案,有別於我以往的認知,有錢人並不稀罕所謂名牌和貴氣逼人的東西,他們在意的是品味,而且是在地生活品味。其實消費者都沒有缺少的東西,只是單純的「想要」而已,如何透過創造商品的體驗氛圍讓消費者買單,需要用腦袋去策略!


最後提醒我們要培養共榮(融)的能力,成為一個討喜,可以展現專業又不會遮擋別人光芒的人;試著融入產業族群讓當地人認同自己,與他人共利共創未來。多翻翻商業報導,才能同時看到設計和設計以外例如商業模式比設計本身更重要更有價值的東西。

駱毓芬老師 / M10410110

        此次講座很開心邀請到的是品研文創 - 駱毓芬設計師,曾在網路上看過駱老師的作品,作品非常的優雅與細膩,所以我非常期待這次講座。   

        駱老師是我覺得非常有想法的一位設計師,從這次講座的主題「從設計師到創業家」就看的出來,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老師一開始就提到目前部分設計師常會覺得自己的能力沒被發現、無法發揮自己的專業,但老師說與其抱怨不如增加自己的經驗,提高自己較為不足的部分,更新自己現有能力,將自己的專業推展出來,提升自己的生產價值。

        老師說不是能力不好才不做電子產品,而是當大家都在做、都會做的時候,自己很難脫穎而出,不如做別人少做、很難做的且自己喜歡的;發現自己的文化與自己的特質專長做融合,這才能使自己與眾不同,自己和作品才能更容易被大家看見。期間老師提到她創業的品牌和理念、哲學,不同的品牌主打不同的族群設計,不要一魚多吃,讓品牌區分開來,因為資本不大。老師更鼓勵大家多參加比賽和參展,並多角化經營自己、與不同的人合作,增加自己的見廣度。設計師需要了解環境帶給自己的反思,找到本身的獨特性。老師說自己喜歡用最簡單、極簡表達自己的作品,她已跳脫台灣的設計舒適圈,到國外去闖闖看,提高知名度,打造屬於自己的東方高級訂製品。
1113 - 「從設計師到創業家」
        
        駱老師提醒我們未來在創業的過程中不管是什麼樣的設計都須注意產品線的布局、市場的策略與通路規劃等非常的重要,規劃出一個自己的商業模式,重組有效益的供應鏈生態,找到自己的個人特質、專長,努力去發展。

        老師與我們分享的過程中,我發現老師最大的優勢就是找到自己的優點,傳達本身文化的精神特色-- 竹,竹就是老師許多作品常用的材質。老師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且勇敢去嘗試的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好榜樣。我們要好好去找出自己的獨特性,在未來創業的過程中,保有自己的夢想,提高自己的價值,成為打不死的蟑螂。

「白日夢有理,遐想開出小宇宙。」 -  駱毓芬 設計師

駱毓芬老師 / M10410207

      這個禮拜的演講老師為我們邀請到了駱毓芬老師來和我們分享:從一位設計師一路走到成為創業家的心路歷程。

      駱毓芬老師告訴我們,她出身自實踐大學的設計系,待過許多3C產業,如此看似與設計產業的關聯不大的經驗,其實也為她帶來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注目性。

      從設計師到創業家,談何容易?對於我們而言,有的就是對設計的滿腔熱忱,但是對於設計以外的事物,我們卻從未認真接觸過。然而,若想跳脫單純設計師的身份,我們勢必要面對那些我們從不曾想過,或是不願接觸的人事物,在這樣的轉換過程中,有個關鍵的重點,是駱毓芬老師不斷強調的:「我們的才華有沒有被對的人看見?」簡短而單純的問句,卻蘊涵著對我們而言至關重要的道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由於我們對於本業的熱忱與投入,使得我們無暇分心接觸設計之外的種種,這是優點,但也是缺點,專注於設計,讓我們逐漸茁壯,變得強大,但也由於太專注於設計,使我們變得單調而乏味,我們有的,除了設計還是設計。這是我們最大的致命傷,因為若想成為一位成功的創業者,我們會的,不能只有設計。

      現在的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的作品不再只是拘泥於美感與表現形式,而要開始與商業模式做結合,並藉由與商業的融合,達到讓更多人看見的目的。老師一語點破了設計界普遍的情況:我們不能再只是滿足於作品在設計雜誌上的曝光,而是該想想,怎麼樣讓作品登上商業週刊、天下雜誌或是蘋果日報等報章雜誌的版面,讓設計圈外的人看見我們,並了解我們的能力在哪。只在設計相關書籍上的曝光已經不再足夠,畢竟設計圈就這麼小,在怎麼樣,看見我們的使種都只有設計師。未來該追求的是將自己行銷到各個產業、人盡皆知,能被所以人看見的設計才是好設計,關起門來自我陶醉並非長久之道,我們該做的是瞭解更多設計以外的趨勢。

      「設計能力要附加上產業,才有價值。」

      一直以來,大多數的設計系學生總認為得獎等於能力,但事實並非如此。一位設計師,即使拿了再多國內外的設計大獎,那也只是證明了他也許有很好的概念,或是很棒的想法,但在實務操作上卻不見得有足夠的能力。如此一來,更遑論與商業模式融合了。僅僅是得過許多獎項,是不足以使一個設計師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或是老闆的。

      駱毓芬老師告訴我們,她如何從賣物件到賣腦袋的歷程。在參加商展時,他發現了一個很重要,卻似乎不受到重視的現象,老師說:「無論世界各國,大家對自身的文化都是相當重視的。」有鑒於這點,駱毓芬老師開始思考,如何和眾多設計師做出區別?在尋找素材時,她開始從文化與環境的方向著手,作品使用台灣的竹子作為材料。但問題來了,竹子並非台灣特有的植物,包括日本、東南亞、中國都有竹子,如此一來,使用竹子還有什麼獨特性可言?深入探究,老師找到了台灣竹與其他國家竹子的差異。台灣竹因為高山竹的緣故,韌性特別強,而東南亞竹無法彎曲,中國竹的竹節特別多,而竹節越多越難彎曲,因此如何發揮台灣竹的韌性正是我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老師說,這就是我們的環境優勢,瞭解競爭者,並找到自己的特質。

      說到此,著實讓我有感而發,台灣多數的設計師彷彿忘了自己自何而來,只是一味的模仿著國外的優秀設計,不曾思考過我們的文化與脈絡,其實說穿了,所有的設計都是奠基於文化與使用者,這是我們的根,也是我們設計的源頭。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突顯自己,不僅僅是和外國的設計師做出區別,更要和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本國設計師做出差異性。

      同時,老師也提到了,作為一個設計師,也需要瞭解消費者行為,首先必須思考目標族群是哪些人,才能對症下藥,做出真正有用的設計,老師以自身的經驗作為例子,她為何以竹子設計桌燈,而非吊燈?因為其目標對象是女性,而對於大多數的女性而言,使用吊燈實為吃力,因此設計為桌燈,且由於對象為女性,設計表現上便強調了東方優雅感,同時結合了台灣竹的特性。瞭解消費者習慣,並結合自身文化裡的特色,這便成就了一個好的設計。

      駱毓芬老師告訴我們,她從進入社會開始,沒有一份工作是自己找的,都是人家介紹,或是自己找上門的。為什麼人家願意介紹工作呢?老師告誡我們,要學會和別人合作,在團隊內做一個突出,但是不會讓別人感受到威脅的人,除了具備一定的實力,也要有不會掩蓋掉他人功勞的特點,對上、對下,或是對平輩,都要做一個討喜、並且被需要的人。這是我們需要培養的人格特質,因為這樣的特質,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老師也提到,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概念、又要被記住,才能在設計裡面找到立足點,並且不要馬上拒絕自己不會的事物,那不會使你成功。而想要創業,不能再只是看看設計雜誌,而是要試圖去了解作為一個老闆的思考模式,以串連更優秀的團隊為目標,並培養自己組織團隊和帶隊的能力,整合有能力的人,讓整個團隊被世界看見。脫離設計師的舒適圈,真正的去和商業模式碰撞,養成溝通的能力和技巧。另外,即使當了老闆也不能使自己的設計能力變差,在商業模式和老闆的身份裡,找到對的方向、更了解市場需求,那是單純的設計師無法做到的,這便是區別,讓不一樣的身份加乘自己的能力。

      駱毓芬老師以天母豪宅的案子為例,室內設計不再只是室內設計,而是改走頂級化的客製服務,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包括生活面的打理、衣服擺設等。老師不斷強調的,想在一群設計師中脫穎而出,便要想想如何創造差異。


      最後,老師以其參加商展的經驗告訴我們,永遠要保持謙遜,將自己視為業務而非設計師,且準時很重要。保持良好的態度與責任感,同時亦要培養語文能力,未來在與各國設計師接觸時更能如魚得水。


      所有我們經歷過的,最終都將成為我們的養分。

駱毓芬老師/ M10410203

駱毓芬老師讓我印象深刻。從老師的談吐過程中,我發現了與一般設計人不一樣的面貌,是一種很堅毅、經過歷練、經過艱難時刻而熬過來的創業家。這幾次關於創業的演講中感受得到所裡的同學對於創業的美好幻想與期待。駱老師的創業分享中與Fandora又不太一樣了,分享的細節更是緊密,從一開始窮到一直靠寫企劃案的補助,堅持對於設計的想法而讓品研這個品牌能夠持續的在產業中永續發展。

如何讓別人看見你?駱老師提到了一個跟一般設計師不一樣的見解:「才華應該讓對的人看見」,如何從設計雜誌跳脫到商業週刊的報導,讓設計圈以外的人看見設計師的才華與價值,才能普遍被社會大眾理解及獲得更大的市場。的確的讓我反思,很多設計人在各種設計獎或是在有名的設計師事務所寄人籬下,但一般大眾其實是很不了解的。如何讓大眾認識自己的才華?因此對於品研另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對於在地價值的認同與轉化成設計的一環。駱老師提到,在地文化將會是設計最有價值的地方。從「台灣民藝事務所」的構想,對於台灣傳統工藝師的訪談、參與傳統工藝的製作、將工藝精髓轉化成文化創意設計。在不久前我也開始思考,文化創意是什麼。當我開始想到了設計對於台灣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時,也發現了品研對於這一塊的想法跟我很像。


「優勢策略,撇開別人的優勢」從在地文化關懷的設計、發覺在地特質與優勢的設計思考也是許面對未來國際品牌競爭間最大的優勢了,一部分從這此地分享中回應了我的想法,提供能夠繼續發想下去的動力。

駱毓芬老師 / M10410801


此次演講請到的是品研文創設計總監駱毓芬老師,講題為「從設計師到創業家」。之前無意間有瀏覽到品研文創的官網,網站上說透過品研文創的創業理念,來詮釋「越在地,越時尚,有故事的台灣好品」。以在地化的幽默輕鬆的設計手法,來呈現台灣的美學場域與文化產物。秉持著「輕設計」的理念和在地文化一起生活。將會透過「小旅行微學習輕設計慢文化」的方式來享受我們的好生活。聽起來蠻有趣的,對於這個品牌的產品也喜歡并充滿好奇。真的很有幸這次能聽到駱毓芬老師前來分享。駱毓芬老師曾是3C產品的資深產品設計師,後來駱毓芬老師遇上投資者,決定自立門戶,創立自家品牌「CUCKOO」。不料雙方經營理念不合,雖然產品亮相之後在台灣略受好評,但最終還是無法弭平雙方的理念落差,合作告吹。首度創業便遇上這樣的情況,駱毓芬老師一度失去信心,在友人的鼓勵下才向台灣文化部申請補助金,讓CUCKOO起死回生。駱毓芬老師說「我的優勢在於我是女生!」多年產品設計師經驗,讓駱毓芬老師對產品的實際功能或是撫慰心靈療癒特質有深刻體會,並顧及各方面的需要,尤其是女性的需求。 CUCKOO以細膩的女性思維設計生活用品,表現簡單優雅的生活主張。但駱毓芬老師深知光是強調生活創意的設計,並無法贏得國際矚目。 唯有做出台灣獨有、深具差異化特色的作品,才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於是駱毓芬老師想到南投竹山盛產、充滿亞洲風味的竹子。在傳統竹藝日漸凋零的此時,設計的角色尤其重要。設計是設計師一個很重要的skill,如果要讓它變成一個更有價值或更有產值的東西,要加入的東西是很多元的,才能在一大堆品牌中脫穎而出, 在國際舞臺上更具能見度,可以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