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禮拜的演講老師為我們邀請到了駱毓芬老師來和我們分享:從一位設計師一路走到成為創業家的心路歷程。
駱毓芬老師告訴我們,她出身自實踐大學的設計系,待過許多3C產業,如此看似與設計產業的關聯不大的經驗,其實也為她帶來了比其他人更多的注目性。
從設計師到創業家,談何容易?對於我們而言,有的就是對設計的滿腔熱忱,但是對於設計以外的事物,我們卻從未認真接觸過。然而,若想跳脫單純設計師的身份,我們勢必要面對那些我們從不曾想過,或是不願接觸的人事物,在這樣的轉換過程中,有個關鍵的重點,是駱毓芬老師不斷強調的:「我們的才華有沒有被對的人看見?」簡短而單純的問句,卻蘊涵著對我們而言至關重要的道理。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由於我們對於本業的熱忱與投入,使得我們無暇分心接觸設計之外的種種,這是優點,但也是缺點,專注於設計,讓我們逐漸茁壯,變得強大,但也由於太專注於設計,使我們變得單調而乏味,我們有的,除了設計還是設計。這是我們最大的致命傷,因為若想成為一位成功的創業者,我們會的,不能只有設計。
現在的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自己的作品不再只是拘泥於美感與表現形式,而要開始與商業模式做結合,並藉由與商業的融合,達到讓更多人看見的目的。老師一語點破了設計界普遍的情況:我們不能再只是滿足於作品在設計雜誌上的曝光,而是該想想,怎麼樣讓作品登上商業週刊、天下雜誌或是蘋果日報等報章雜誌的版面,讓設計圈外的人看見我們,並了解我們的能力在哪。只在設計相關書籍上的曝光已經不再足夠,畢竟設計圈就這麼小,在怎麼樣,看見我們的使種都只有設計師。未來該追求的是將自己行銷到各個產業、人盡皆知,能被所以人看見的設計才是好設計,關起門來自我陶醉並非長久之道,我們該做的是瞭解更多設計以外的趨勢。
「設計能力要附加上產業,才有價值。」
一直以來,大多數的設計系學生總認為得獎等於能力,但事實並非如此。一位設計師,即使拿了再多國內外的設計大獎,那也只是證明了他也許有很好的概念,或是很棒的想法,但在實務操作上卻不見得有足夠的能力。如此一來,更遑論與商業模式融合了。僅僅是得過許多獎項,是不足以使一個設計師成為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或是老闆的。
駱毓芬老師告訴我們,她如何從賣物件到賣腦袋的歷程。在參加商展時,他發現了一個很重要,卻似乎不受到重視的現象,老師說:「無論世界各國,大家對自身的文化都是相當重視的。」有鑒於這點,駱毓芬老師開始思考,如何和眾多設計師做出區別?在尋找素材時,她開始從文化與環境的方向著手,作品使用台灣的竹子作為材料。但問題來了,竹子並非台灣特有的植物,包括日本、東南亞、中國都有竹子,如此一來,使用竹子還有什麼獨特性可言?深入探究,老師找到了台灣竹與其他國家竹子的差異。台灣竹因為高山竹的緣故,韌性特別強,而東南亞竹無法彎曲,中國竹的竹節特別多,而竹節越多越難彎曲,因此如何發揮台灣竹的韌性正是我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老師說,這就是我們的環境優勢,瞭解競爭者,並找到自己的特質。
說到此,著實讓我有感而發,台灣多數的設計師彷彿忘了自己自何而來,只是一味的模仿著國外的優秀設計,不曾思考過我們的文化與脈絡,其實說穿了,所有的設計都是奠基於文化與使用者,這是我們的根,也是我們設計的源頭。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突顯自己,不僅僅是和外國的設計師做出區別,更要和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本國設計師做出差異性。
同時,老師也提到了,作為一個設計師,也需要瞭解消費者行為,首先必須思考目標族群是哪些人,才能對症下藥,做出真正有用的設計,老師以自身的經驗作為例子,她為何以竹子設計桌燈,而非吊燈?因為其目標對象是女性,而對於大多數的女性而言,使用吊燈實為吃力,因此設計為桌燈,且由於對象為女性,設計表現上便強調了東方優雅感,同時結合了台灣竹的特性。瞭解消費者習慣,並結合自身文化裡的特色,這便成就了一個好的設計。
駱毓芬老師告訴我們,她從進入社會開始,沒有一份工作是自己找的,都是人家介紹,或是自己找上門的。為什麼人家願意介紹工作呢?老師告誡我們,要學會和別人合作,在團隊內做一個突出,但是不會讓別人感受到威脅的人,除了具備一定的實力,也要有不會掩蓋掉他人功勞的特點,對上、對下,或是對平輩,都要做一個討喜、並且被需要的人。這是我們需要培養的人格特質,因為這樣的特質,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老師也提到,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表達概念、又要被記住,才能在設計裡面找到立足點,並且不要馬上拒絕自己不會的事物,那不會使你成功。而想要創業,不能再只是看看設計雜誌,而是要試圖去了解作為一個老闆的思考模式,以串連更優秀的團隊為目標,並培養自己組織團隊和帶隊的能力,整合有能力的人,讓整個團隊被世界看見。脫離設計師的舒適圈,真正的去和商業模式碰撞,養成溝通的能力和技巧。另外,即使當了老闆也不能使自己的設計能力變差,在商業模式和老闆的身份裡,找到對的方向、更了解市場需求,那是單純的設計師無法做到的,這便是區別,讓不一樣的身份加乘自己的能力。
駱毓芬老師以天母豪宅的案子為例,室內設計不再只是室內設計,而是改走頂級化的客製服務,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包括生活面的打理、衣服擺設等。老師不斷強調的,想在一群設計師中脫穎而出,便要想想如何創造差異。
最後,老師以其參加商展的經驗告訴我們,永遠要保持謙遜,將自己視為業務而非設計師,且準時很重要。保持良好的態度與責任感,同時亦要培養語文能力,未來在與各國設計師接觸時更能如魚得水。
所有我們經歷過的,最終都將成為我們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