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幾次的演講過程,其共通點是各的講者都提到商業思考的重要性,且營銷的模式不再是設計的方法與過程,也許是因為這個技術容易取得,又網路流通的世代裡,品質精良的設計已是市場行銷的基礎門檻,最重要的是接續而來的獲利與能否成為一門好生意。
很榮幸能聽到駱老師分享過去10年的創業歷程與方法,過去都是片面在媒體與展覽看到駱老師的報導與作品,並未深刻了解其過程的艱辛,設計師要創業很容易,但要從全觀的角度思考行銷、管理、庫存流通等,必須要從領導者的思維來看一個產品開發的流程,從身為設計師的我們總只想著要如何完成作品,單面的只在乎產品怎樣才會好看、好用,鮮少去仔細計算這過程中所需花費的成本與市場售價,產品推上市面後就是公司老闆或業務的事情,但經過仔細的思考,時間也是成本,連帶影響公司每日租賃、水電、薪資等都是投注在這產品的成本,就算這是一件叫好的作品,但卻只能孤芳自賞,那老闆還會再繼續投資在設計師上嗎?
講者闡述了他親身的經驗,從一個公司的員工到與投資夥伴合作的過程不斷學習與嘗試,終於找到了一個能在市場上與眾不同的方向,並可以永續經營的商業模式,並提及到,我們必須要具有前瞻性,能先看到未來的趨勢才能在市場裡生存,我們面對的是中國對岸有十三億的人口,是台灣人口數的六十多倍,就算二十四小時沒日沒夜的忙碌,也不可能贏得了對岸的工作產能,因此,自創公司沒有正確的方針或是絕對優勢,很快就會淹沒在茫茫市場紅海中,我們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利用在地文化做出藍海差異,因為不會有人比我們更了解這塊土地的特色與精髓。
設計師除了必須要有商業模式的思維,在設計上我們也要豐富其內涵與深究其意,像台灣已有很多傳統工藝逐漸地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或許就是一個契機,如果能將這些文化有效的轉化傳遞,變成可以被販售的商品或是手作活動推廣,讓更多的群眾加入與體驗進而傳播出去,成為這塊土地上獨有的優勢,或許我們還能夠在中國的強勢競爭下,保有不易被複製優勢。
最後,講者說到自己今天為何可以做到這樣的成就,有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要能夠成為一個容易合作的對象,但卻又可以突顯自己並且能運用人際關係去完成很多事情,因為單靠一個人單打獨鬥還不如三個臭皮匠湊在一起,再厲害的人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時,必須要透過與別人溝通合作,讓想要做的事情經由策略聯盟的方式讓效果加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