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講者來自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的溫肇東老師。演講的開始,老師就提到他是來自工業工程和企業管理背景,帶來與設計背景不懂角度的觀點和我們分享。
老師用20世紀後的世界博覽會做開頭,這個時候的產品和設計已經不再像世界大戰時為了爭奪土地、發動戰爭,做了很多軍事相關的設計,而是朝向提升經濟、生活風尚、人與環境關係的方向思考。作為當時工業和設計之首的英國開始將設計做為國家的政策,推動如「青年創業大獎」的比賽,鼓勵大家做創新、創業。在歷史的發展中,可以看到在每個階段的改變都會產生一些新的需求,並孕育新的產業。
老師提到Apple 公司的例子,他們除了設計產品,還從產品中帶出了新的需求。Alpple公司為設計的產品做了很多的使用情境,在這些情境中,可以看到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結合了許多不同的產業,並且互相配合應用。老師提到反觀我們自己,台灣設計產業的策略是甚麼?台灣以前著名的就是代工,事實上,台灣很多廠商都知道品牌的經濟實力也積極在發展,但目前台灣的設計公司狀況是資金小、公司小,做的很多是小案子,而科技大廠如華碩、宏碁等產業中,目前還是在做「裝置」,應該朝向「服務裝置化」發展。
這次的演講讓我想到最近的一篇新聞報導,文中提到台灣設計系所的學生薪水平均兩萬九,面對這樣普遍低薪的現象,中國大陸的設計系學生卻有許多在地公司願意高薪聘請。我認為就如同老師提到的,因為生活方式的轉變,需求也開使改變,現在的中國大陸正是處在一個社會、經濟的轉變時期,這樣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的需求,所以我想台灣或許是需要一個轉變,而這樣的轉變,其中一個方法應該是就透過創新和創業的方式,從產品、服務中帶出新的需求和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