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台灣設計師週轉型為大型售票展覽,而那年也正好是我踏入設計的第一年,所以從開始關注台灣設計以來就很幸運的搭上這班列車,而2011年民國100年,這個充滿象徵性的一年也是我第一次參觀台灣設計師週的展覽,在那次的展覽中便對台灣設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些不能從課本上學習到的知識,在看展時也無形的輸入進腦海中,而我想這也正是台灣設計師週創辦的原因吧!提高公民對於設計美學的概念、將台灣設計的知名度引向國際等等。有趣的是隔年2012年台灣設計師週首度在台北花博公園爭艶館舉辦,正好頭兩次的參與就讓我們看見了TWDW在場域上的突破與創新,走出華山1914之後帶來的是更加精彩絕倫的展出。這八年來,來自各領域的台灣設計師充滿熱誠地聚集在一起,憑著一股莫大的熱情投注了相當多的精力與時間,燃燒生命舉辦每一屆的台灣設計師週。在這裏可以看見台灣設計師將他們在職場上累積的專業,發揮地淋漓盡致,從各個面向來探討台灣設計的無限可能、展現台灣生活設計的美學。每一年的設計師週,不僅逐漸凝聚起台灣設計師的創作意識、顛覆了大眾的設計概念,更逐漸建構台灣設計在國際上的能見度與品牌。
而在聽完今天這場演講又再度喚起了我對於設計的反思,怎麼樣叫台灣設計師?台灣的設計風格與美學是什麼?怎麼樣從身邊的人開始慢慢影響一般民眾對於設計的美學概念與認知呢?為什麼普羅大眾寧可花250元的門票去看卡通人物展,卻不願意投身關注設計?設計與一般民眾的距離真的這麼遙遠嗎?也許台灣設計師週正是多重選擇題的其中一個解答吧,我相信只要我們再持續努力下去會有愈來愈多人看見、認同台灣設計的,而在這段漫漫長的征戰中台灣設計師週也為我們贏得了更多的籌碼與機會,這些來自於設計前輩們的貢獻著實偉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