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設計師週開始那年我雖然進入了和設計略有關連的科系但卻對設計兩字依然相當陌生。設計雖然過去一直都在,但感覺是這短短十年間突然興起並和過去似乎有所區別的職業。講者一開始講述著自己的身平讓我心有戚戚焉,因為就讀半職校半高校合併授課的科系,可以感受到頭腦好的高中學生一開始就算工具不熟悉也可以很快學習並追過高職體系的技術,沒過往的專職技術綁定個人思維也使他們思考方向更為靈活,並且理解力的深度在設計概念上也擁有更廣而深入的思考。可以說是讓我們徹底體會了這就是現實。
講者將重點放於國際行銷。也許是過往受到的教育觀念,傳統的士農工商體制,商永遠列在最下層,所謂無奸不成商的概念使得我們最於賺錢兩字有某種莫名的排斥感,做創作的或多或少對此有所厭惡,以至於沒有辦法好好將自己的作品推銷出去。從講者所舉的案例中便可感受到,設計師們可能都忙於作品卻似乎對於推廣自身的創作沒那麼大的熱忱。或是擁有熱忱,但是在行銷方面沒那麼大的天賦。因此有了邱乾珉老師服務設計師這樣的行業,輔助設計師們在自己不熟悉的行銷領域去拓展自己的作品曝光度。
與設計產業發達的國家相比,台灣雖然有很多好的設計師但在產業上依然不夠成熟。對於講者舉例「為何大家不願意花錢投入關心設計,而寧可花錢買票去和印刷品的看板人物拍照留念」這點,我個人認為我們沒有理由強迫他人接受我們的設計美學。設計也好藝術也好,都是反映社會文化的一種表現,若今天和偶像拍照便得到滿足又為何要逼迫自己去投入抽象又難理解的設計領域?(現實上設計人自己本身的小圈子也是離大眾很遙遠的)不過我覺得近年來已有許多朋友越來越注重許多生活品味,並不必悲觀,更何況受潮流引響設計科系畢業的學生一年比一年多,即便與大眾認知的有些落差相信這點已足以引響了許多人對設計與生活的感官。也許畢業後是否有能力與大票的設計人才競爭比較值得我們關注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