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講題介紹台灣設計師週成立的想法與目的,最重要的是設計師如何行銷自己,透過講者介紹設計師週的運作過程,講述由策展推廣台灣的設計作品不僅僅是設計,而是從中展現台灣特有的工藝文化與生活風格,為這些快要消失的傳統文化找到新舞臺,這近幾年來透過設計師與工藝師的合作激發創意,設計師週讓傳統工藝有了重生的新契機,講者更親身體驗到,台灣的設計師創新能力與轉化能量並不輸給歐美,而是最大的問題是:「我們似乎不是很懂得行銷與推廣!」設計師總是埋首在自我的天地想像市場需求,能實際了解消費需求的不多,如能參與的國際活動更是少之又少,直到這幾年設計活動日漸蓬勃,逐漸被大家所重視成為民眾運動,才讓設計師了解到行銷是讓作品被大家看到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過去在學校老師們介紹的大師總是歐美或是日本,與設計思潮的興起於德國包浩斯有密切的連結,包浩斯學院短短10幾年的實驗性教學體制,卻影響了世界的設計風潮,在不斷的開花結果下,影響了台灣的設計思維,然時至今日卻少見到台灣的案例,甚至授課舉例的作品也都幾乎以西方為主體。在此過程影響了我過去在作設計時,一直以西方設計做為參考案例,潛移默化下自己的設計方式與思維,遺忘了關注台灣特有傳統文化及工藝技術,直到參加了兩屆的設計師週後才發現,台灣是一塊美麗的瑰寶,其實有很多值得我們去關注瞭解,甚至重新學習的議題,並不止於設計,而是一個部落或一個族群的生活方式,都有可能經過設計重新詮釋產生具有實用性或是象徵性的文化創意商品。
隨著世界商業模式的改變,從傳統的經營策略→設計生產製造→銷售獲利,到現在消費模式與群眾喜好改變,反而是先上募資網站銷售獲利才生產的模式,都顯示出商業模式的改變,因為店商平台與網路的普及,從實體店面的銷售日漸消退,與網路購物逐步茁壯,預想在未來家裡也能透過擴增實境的科技技術,進入虛擬百貨商場進行消費,僅透過遠端控制,讓消費者在購物的過程有全新的認知。也因如此,設計師不再需要四處參加展覽才能讓大家認識,其過程更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及資源,現在輔以各種網路的平台、社交軟體就可讓世界認識設計師的作品,且藉此省去一筆可觀的行銷費用。
最後,個人認為設計師必需要能與時俱進,應透過不斷地學習新的工具與知識,利用這些媒介行銷自己或是自創的品牌,惟透過這樣的行銷模式與策略,才能快速有效的提升作品與設計師才能,進而讓台灣的設計師也能在國際上在有一席之地,畢竟台灣的設計在近幾年已迅速成長,像雨後春筍般在世界展露頭角,且這幾年台灣在國際獎項的獲獎數量也是相當的可觀,由此可看,台灣的設計能力具有潛力,只是我們在市場行銷研究與技術研發上還不夠精準及深究,以致於自創品牌或是大師級的佳作數量遠不及歐美日等區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