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設計發展已相當成熟的國家,如日本、德國、荷蘭時總能順口提到其國內具代表性的設計作品或設計師,在這次講座裡的一段話「台灣設計已經發展50年,有多少經典留存下來了?」,才讓我開始回想,在過往學習的歷程裡,雖然仍有一些能反映時下社會狀態的經典設計,舉例來說,每個人家裡應該都少不了的大同電鍋就是案例之一,但讓我們換個角度重新思考這個問題,當這個產品放到國際後,還有多少人能夠立刻就辨識出它是出自台灣設計師之手的經典設計,似乎就不是一時半刻能想出來的答案了。
        我想邱老師接著分享的內容,已經替上述的狀況找到了一個合理的原因,因為國內設計的生命週期都過於短暫,所以許多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設計,就在不斷推陳出新的產品鏈中漸漸被消費者遺忘。
        不過近幾年這股現象開始有了變化,有越來越多的國內設計師或設計團隊的作品陸續在國際場合開始曝光,讓台灣的設計能夠被更多人看見,像是在米蘭衛星展以《波光》榮獲各界好評的Poetic Lab或是曾參與2011年 Tokyo DesignTide參展的柒木設計皆是由台灣設計師所組成的設計團隊,而這也證實了邱老師所提出的想法,台灣設計並沒有不好,只是沒有行銷,然而行銷也不是一定要透過參加國際展覽才能做到,讓國外的設計者來到台灣參觀展覽,也是一個增加台灣設計曝光度,進而行銷台灣設計的機會。
        如果說新一代設計展是聚集了全國大專院校設計系的學生,那麼台灣設計師週就是提供國內優秀設計團隊齊聚一堂的平台,在沒聽過邱老師的分享前,很難想像設計師週的幕後推手-設計師連線,五位成員因為一句「很多事情不開始,就不會去做了」,於是在2007年從信義誠品出發,舉辦第一屆台灣設計師週,今年已經邁入第九年的設計師週,除了將台灣設計推廣給更多民眾知道外,更重要的使命是促進台灣設計與國際設計界間的交流互動,我想這也是我們身為設計系學生可以共同努力達成的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