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學期最後一位演講者是來自富奇想的使用者經驗總監—張慧萍老師,她在課堂中和我們分享她自從事設計工作後,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
張慧萍老師一開始先和我們談及她自己畢業後所選擇的道路,出社會後,她進入了業界工作,但是卻在工作中逐漸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更想追求的事物,於是,她毅然決然的離開台灣,去到了文憑不受台灣認可的義大利學校Domus,並在那裏取得了碩士學位。老師說,她去Domus讀書不是為了碩士文憑那張紙,只是為了尋找自己、精進自己,義大利也替她帶來了一些心境上的轉變。
老師透過一件件的案例分享,帶我們熟悉從設計服務到服務設計的種種,也一併介紹了富奇想一路走來的經過。
2006-2009的時期,奇想幾乎將重心放於工業設計,並選擇在台中作為它的出發點,選擇台中,是認為台中的中小企業較其他地區多,但是,這樣的想法卻在進入產業後,發現這些中小企業對於代工的想法根深蒂固,設計對於他們而言並不重要,因此富奇想許下了改變產業的期許。
首先,老師舉了city cafe的設計案例,在設計評估的過程中,發現了本來僅僅要求設計櫃檯的city cafe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當時的杯款就有9種、透過在店裡架設攝影機觀察顧客的購買情形,發現整體流程有著不小的問題,各種物品如糖包、攪拌棒的擺設與收納位置都間接的影響了店員的效率,需要改變的包括了整體的服務、杯子的尺寸、更符合公司效益的模組化櫃型設計等,這些人們不曾注意到的地方,其實都是默默造成店員們做事效率上最大阻礙的關鍵,從這些細微的地方開始,都是服務設計需要考量到的。除了city cafe的案例外,老師也舉了大同3c的案例經驗,剛開始的大同3c店面用所有商品將整間店面塞得滿滿的,亂無章法,甚至特價品也使用紅色大型海報搭配手寫pop字體貼在商品上做宣傳、室內也有許多多餘的裝飾、老舊的層架擺設、更會為了省電而在大白天將店內一半的燈光關掉等問題,未曾考慮到消費者的消費過程與感受,消費者在瀏覽商品時遭受到了挫折感,下次選擇大同3c的機率便大大降低,因此富奇想由消費者體驗的角度切入,改善整體櫃位的擺放、空間規劃、室內設計與燈光照明,並將較為封閉的商品呈現方式改為開闊的設計,考慮消費者的需求和習慣,吸引年輕消費族群。他們也去了台北市政府舉辦工作坊,公務人員由於工作性質的緣故,思考模式較為公式化,起先對於這樣的模式抱持著排斥的態度,但富奇想讓公務人員們自行發揮創意,舉辦了創作的活動,從剛開始的低參與度到後來工作坊要結束時的創意揮灑,都是設計逐漸融入日常生活的開始。老師同時也和我們分享了奇想基於社會責任而催生的設計平台—GIGA,連結了需求端與創意端,協助企業看見商品,讓可能被商品化的設計作品有望獲得注目而不會被埋沒,只是比較可惜的是這個平台尚需更多的推廣,讓學生們的創意有機會得到實踐。
近幾年的奇想創造可分為奇想生活THAT,著重生活用品設計、與鴻海集團合作、以智慧家居設計為主的富奇想SquareX、和標的投資創新公司,主導跨域材料探勘與技術資源整合:吸音板與美白玻璃的設計製造。
講者也帶著我們了解從設計0.5到設計5.0每個階段之間的差別,0.5注重技法的美工、1.0的產品外觀設計師、2.0考慮使用者需求和產品策略的設計經理、3.0提高品牌價值的設計總監、4.0執行經營策略的執行長、5.0具有投資概念的合夥人,在這樣的產業進化歷程,台灣大多的設計公司都介於2.0至3.0之間,因此我們更需在設計與經營策略上下功夫,在設計方面需考慮的是更多服務設計的部分,期望未來的某一天,台灣會出現更多如同奇想這樣5.0的公司。
謝謝張慧萍老師的演講,也感謝董老師使我們有幸聆聽這樣難得的經驗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