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請到的講者是富奇想的張慧屏老師,他分享關於自己這幾年來對於使用者經驗的工作經驗,從小公司做到大公司,分享的都是非常大的案子。
首先是關於7-ELEVEN的city cafe服務流程的改善,在大約2009年時進行的專案,講者分享了當時到店面直接觀察、與店長訪談,甚至架設攝影機去看顧客點餐時的問題,首先對杯款進行了改變,將當時的九種杯款減低成四種,大幅降低的佔用的空間,然後也對整體櫃位的設計進行改善,也做了可以適用到各種空間店面的模組化設計,大幅減低了成本。
講者也分享了關於在做大同3c的經驗,可能是他通路真的也不多,我完全沒有進過大同3c,而在他們改進前,整體空間十分老舊,讓人會想到傳統的電器行,不像是企業下的連鎖通路,並且本土化的形象或服務也沒有像全國電子做得那麼好,因此他當時在奇想做的就是改進整體櫃位的擺放、空間規劃、室內設計與燈光照明,使用很開闊的設計方式還有燈光將產品呈現得較為現代,能夠吸引年輕人來消費的狀態。
此外,講者也進行了幾場教育訓練,無論是對市政府的公務員,或是內部設計,其實每個人都具有設計思維的話,可以改善生活,也能讓生活變得更加愉快。
講者也說明了從設計0.5到設計5.0之間個階段的差別,我們社會對於不理解設計能帶來的價值的人,都可能會以為就是美工,(當然我認為從業者也必須更對自己所做的事更加專業與現代化,真的能夠為客戶產生價值),講者也說大部分台灣公司都還集中在3.0,也就是組織系統創新,但的確或許非常專業的設計師直接進到公司決策位置(並且不只是做傳統業務,而是可以創造商業模式的),真的能夠為公司創造更多不一樣的價值。我常常覺得最近學商的人都很瘋設計思考,已經瘋了很多年,但我們的產業真的改進了很多嗎?我認為商業背景的人去理解設計思考當然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我認為與其商業背景的人在決策內部去考慮設計思考的事,不如直接讓一個專業設計思考背景的設計師也在決策內部,或許是比較好的事。
而富奇想最近在發展的牆經濟,已經從前面多位講者中可以聽到,講者也說不能夠說明太多,因為還沒有上市,總之對於智慧家戶更進了一步。講者說,很多人問為什麼不直接做一個螢幕放在牆面上,我也覺得智能化但也必須考慮家中整體感的設計,生活感強,更能好好融入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