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3日 星期三

張慧屏老師 / M10410105

這次請到的講師是富奇想(與鴻海的合作)使用者經驗總監張慧萍Emily老師,老師這次分享ㄧ些工作經驗分享,一開始介紹待在大可意念時City Café的設計經驗,覺得非常有趣,雖然說一開始是希望設計櫃臺,但是在觀察的過程發現問題很多,並從整體的服務開始設計,並作更符合公司效益的模組化櫃型設計,後來轉到奇想設計後的,為大同設計五十週年的包裝,並得到IDEA包裝金獎,並創下各種國際比賽三金獎,經歷這個案子後又持續接了大同公司的服務設計,觀察並作診斷,為那些問題點作改善設計,從老老的門面開始到可以展新的迎接年輕顧客群,包含原先店面的擺設非常凌亂與擁擠,並做出適當的規劃,老師還講到了一個重點,店家往往以省成本為考量,而不是為使用者消費體驗出發,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客源變少,卻渾然不知自己問題在哪裡,這其實是很多公司遇到的問題。

也分享一些設計思考工作坊的舉辦,在台北市政府做工作坊,想要把設計思考帶入各種領域推廣出去。奇想發現臺灣設計創意到商業化的斷鏈,很多人有了創意卻因為不知道怎麼做,造成很多創意浪費,所以他們建立了一個創意育成平臺GAIA,希望透過GAIA可以讓更多創意被實踐,曾經被通用設計比賽使用過,覺得這樣的理念非常心動。因為蘋果銷售的下滑,臺灣IT產業面臨的危機,很多企業開始希望轉型投入設計產業,而富奇想有一個新的概念叫牆經濟,把智慧家居的概念投入至牆面。

在整個分享得過程中從使用者經驗、設計思考、更多體驗到新的概念-牆經濟,更充實的了解到在設計工作上的經驗,而且也帶來很多新的視野,創意是可以被活用的,甚至是帶入技術可以達到多高的效益,對設計創新有了更多的期待。


課堂筆記:設計5.0的概念:設計角色從美工(設計0.5)、設計師(設計1.0)、設計經理(設計2.0)關注到使用者經驗與趨勢、設計總監(設計3.0)組織系統創新、董事會執行長(設計4.0)經營策略、設計合夥人(設計5.0)識別商業機會 設計3.0以下是戰術性:包裝、機能設計4.0以上是策略型:產品策略、商業策略 設計4.0Nike, Apple, P&G, IKEA
臺灣還是著重於設計2.0、設計3.0
 大學畢業後,曾經在神基科技公司,後來去義大利DA近修,想去看看國外的設計產業,但去義大利的時候視野變得不在一樣,所以回國後不在走IT產業,先進入大可意念設計公司,直到奇想設計公司,在臺中落腳因為臺中有很多中小企業,從設計服務到科技創新的品牌化歷程的轉型,06-09從工業設計轉型到品牌設計。 一開始在大可意念09年後開始接洽7-11 City Cafe的服務設計,11-14商模開發,14年後開始科技創新平臺內部品牌育成,臺灣技術非常多是一個不缺技術的地方,但是要怎麼運用就是很多開發技術的人所不知道。 7-11 city café 的經理找上大可意念是想設計櫃體,但是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發現,不僅僅是櫃臺這樣的室內設計有關係,而是整個服務流程都有問題,例如當時的杯款就有9種,還去觀察和訪問北、中、南的店長,並架設攝影機去觀察顧客在購買city café 的流程,和店員的操作,各家店家都有收納的問題,店長還要想辦法整理ㄧ些糖包的收納等等,設計團隊就開始著手,作ㄧ些可符合各家店家規格模組化的櫃臺設計,包含收納也考量進去, 而且也去台北市政府做工作坊,想要把設計思考帶入各種領域推廣出去,也做ㄧ些內部發揮創意的活動,為了接洽到教育訓練,也開放了設計資訊平臺-奇想抱報,因為公司策略而創立創意育成平臺GAIA,因為臺灣設計創意到商業化的斷鏈,造成很多創意浪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