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到了自己公司的案例:葡萄王益菌王,為什麼一樣的東西不同的包裝會貴了兩倍,
而麥當勞裡一樣的餐點不同擺放樣式,但少一樣食材的品項卻可以貴了17元,這又是什麼道理?他告訴我們估價本不會以成本來計算,而是從文化中找尋文化的價值,是要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主,而不是以產品規格為主。
在研究所有一句很殘忍的話,也適用於每個行業:做不了這個行業的人才跑去教書(Those who can, do; those who can’t, teach.)。在自己的領域裡很熟悉某一些特殊的、重要的內容跟理論,可是那些沒有辦法完成他的理論所推崇的那件事情,所以就去那裡教書。學界其實有很多蛋頭,很笨的,唸書唸到頭腦壞掉。這也讓我常常對學院裡面的見解感到匪夷所思。因為我們始終得跳出學習的框框,領悟這些真實的事件。
這我想到一個例子,《論語》裡,孔子去跟農夫跟園丁聊天,說如果講到種田的技術,吾不如老農,講到種花的技術,吾不如老圃。種田的人跟種花的人在專業知識上,我是比不過他們的。所以,即使孔子去跟老園丁和老農夫講話,都會發現有一些他覺得見識不凡的部分。
就像是這設計的行業裡我們常常得與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合作,但唯有保持開放與獨立的思考去溝通,我們才能真正領略其中的精髓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