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溫肇東老師 /D10410101



「我們試著走一條和傳統「企業管理」不一樣的旅程,不像其他「科技管理」課程環繞在技術及研發管理領域。我們叫「科技與創新管理」,強調創新面向、高科技事業的經營,對產業、政策與人才培育,都做到了一定程度的貢獻。」這是溫肇東老師在一篇專訪時所說的,這段話讓我覺得如果要突破創新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事物而不是執著於技術上的革新。
         

很高興聽到溫老師的演講,透過管理學的背景來探討設計創新這件事,並說到跨界是現代很重要的一個課題,並且在最後歸納出未來在等待的人才6個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令我印象深刻。
1.不只有功能,還重設計;
2.不只有論點,還說故事;
3.不只談專業,還需整合;
4.不只講邏輯,還給關懷;
5.不只能政經,還能玩樂;
6.不只顧賺錢,還中意義。

從現今的消費模式看出對於購買物品的動機已經不是只有價錢功能,而更重視的是體驗內涵與故事性,創新這件事情也已經不是單指技術層面,應該俱全觀性,從設計到開發量產銷售行銷都需要整合,並運用創新的思維去做整體的規劃,就像老師提到的服務設計這件事,過去大概只有管理學或是行銷學在做研究,現在也成為設計界的一門顯學,可以看到的是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討論服務設計,是可以給使用者帶來不一樣的體驗,甚至是新的經濟模式,尤其現在的新創設計公司都已不再強調設計的本質,進而探討的是產品本身的價值與所屬品牌的定位與服務流程等,整個產品的開發流程已不再只量產出來就好,必須要能夠創造出一個可以體驗的環境,讓消費者透過情境的營造而誘發購買的慾望。


最後,個人認為創新固然重要,但是隨著科技進步迅速,許多科技、發明與創新都消耗了很多資源,儘管並不是很均等地擴散到不同族群或區域分布,但是無庸置疑的,都會對生活、社會、能源、生態帶來很大的衝擊,像3C產品每年的推出陳新只為了刺激消費,僅做些微的修正再上市、修正、再上市不斷的循環,即使其實沒有差異很大,產品的耐用度卻越來越差,智慧型攜帶裝置的氾濫,3D列印的普及讓創新者可以透過製造成本的降低,讓很多的想實現的同時,應該也要去思考對於環境人們是否需要這樣的一個設計,因為在這些活動的過程當中增加過多不必要的浪費與污染,因此作為創新者應在改變的過程中,應同時為社會環境提供更多的回饋及服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