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創業在目前大陸非常火熱,陳勁宇先生介紹的精實創業的理論我也曾在大陸有所耳聞。確實從產業的角度來看待設計的話,設計師僅是整個環節中的一環。陳勁宇先生從親身經歷中的分享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啟示。
首先,當設計在成為產業的路上邁進時,需要的不僅僅是設計師的能力,它是消費者與設計從業者互動的結果。在設計相關人員中設計師僅僅是其中一環,你可以說它是很重要的一環,但也不能自視甚高,單打獨鬥。當產品完成之後,行銷,運營,供應鏈等等的產品運作也決定著這個團隊的生死。
其次,陳勁宇先生的創業方法,確實非常值得學習。在我大二的時候就曾經加入過類似的互聯網創業團隊,在產品開發上也經歷了非常曲折的過程。我們團隊的分工是,團隊的領袖負責去找風險投資,以及主要負責提出新產品的概念,下麵的人負責需求的精細化討論與功能實現。同樣一個產品推出來後,用戶的回饋果然跟預期的完全不同,再經理了幾輪版本更新後仍然不見起色。當時大家都很苦惱,意見也停了很多,每個人都認為我們產品失敗的點都不一樣,甚至越想,越不知從何改進。
所以我們到底是錯在哪里了,錯在了把創業,把商業模式當成了計畫。我們覺得只要制定了計畫並一步一步實現出來市場就能有我們計畫中的反應。然而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僅憑我們手上的經驗和數據,怎麼可能預測得了這樣龐大紛雜的互聯網用戶群的回饋呢。況且又是一個創新的,沒有先例的產品。它不是開小吃店,不是說只要做的好吃,只要附近有住宅區或者辦公區,我生意就八成不會差。在小吃店的模式中其實已經含有一種經濟生活共識了,而創新行業其實是沒有已知條件的。
所以最好的創業方法就是實踐,這是一句被說得很爛的話了,但不得不承認這句話就是真理。我先用最低的成本做出原型,一次一次的試驗,盡可能快的試驗與調轉方向,在實驗中總結用戶行為模式,再修改,再實驗。
設計可以是設計師自我欣賞的東西,設計師可以去投獎,可以出書,可以做文化名人。可以成為一個邊界模糊的藝術家。但請這些人不要孤芳自賞,不要產生一種不合理的優越感,如果能在產業上為設計做出一點貢獻,我認為這比成為一個設計明星有價值也有難度的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