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Fandora Shop的共同創辦人陳勁宇老師來到課堂上和我們分享關於創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與挑戰,將人生中重要的經驗授予我們。
陳勁宇老師在Fandora Shop扮演負責商品開發與顧客體驗研究的重要角色,因此也對文創產業的現況有一套獨特的見解,同時也點出了許多盲點。他說:「設計對產業而言,其實是沒有實質幫助的。」這段話,明明白白指出了我們的弱勢之處,殘酷,但說的我啞口無言。解釋這段話的過程當中,老師播了一段影片,是TEDxTAIPEI,PPAPER創辦人—包益民的演說,他舉了兩個例子作為對比,一是他認為有著不錯的logo設計的咖啡廳,但是倒閉了,一是有著毫無美感可言的娃娃作為logo,事業版圖龐大的旺旺集團,而包益民老師將這兩個例子放在一起用意為何?為什麼咖啡廳有著吸引人的logo設計,但卻無法吸引消費者上門,而以醜陋娃娃作為logo的旺旺集團卻日漸茁壯?包益民老師想藉著這樣兩個強烈的對比凸顯潛藏在設計行業裡的問題—設計無法對產業造成實際而有效的影響,商店不會因為擁有了一個好看的識別設計就造成營業額的提升。
對於這樣的說法,我認為這不全然是對的。在學習設計的過程中,我觀察到了市場上其實有許多因為找到對的設計公司做整體的設計規劃,而將一個垂死的品牌重新救活的經典案例,也許包益民老師提出的例子,正是因為缺乏整體性的設計規劃而使得設計顯得渺小而無效吧!若單單只是設計了一個不錯的logo,卻沒有完善的識別規劃,同時亦缺乏行銷的概念,那麼,相較於有整體規劃的旺旺集團,顯然弱勢許多,況且這其中更包含了許多商業性的因素,故我認為兩者難以比較。
    但是,其實陳勁宇老師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是要我們透過這段影片來思考,未來該做什麼樣的設計?怎樣的設計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設計?我們能在產業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那個角色是不是具有實質的意義?
    近年來,文創產業蓬勃發展,但是在眾多競爭者與威脅中,真正能夠生存下來的有幾個?老師認為文創產業的經濟價值涵蓋了以下三點:文本、體驗、周邊商品,舉出了數個正面返與反面的例子,其中當屬哈利波特最為突出,消費者願意花錢購買哈利波特小說、進戲院看哈利波特電影,購買哈利波特周邊產品,甚至是遠從各個地區去到日本大阪的環球影城一窺哈利波特的真實場景,只為一圓幼時的夢想,哈利波特替老師所說的—文本、體驗與周邊商品,三個文創產業所需具備的條件做了最好的背書。
    而其餘的呢?陳勁宇老師強調:「文本不再是文創產業能夠盈利的方式。」就音樂產業而言吧,在科技尚未進步至此前,想聽音樂的消費者進唱片行購買唱片;仰慕歌手的消費者買票看演唱會。但如今,進唱片行購買唱片的消費者大幅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線上下載,而缺乏周邊商品更使得音樂產業加速沒落,歌手們僅剩下依靠演唱會(體驗)才能獲得較為平衡的收入。
    從老師的言談之間可以體會到老師想告訴我們的:產業在現在的趨勢裡,可出口的東西有什麼、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地方為何,決定了這件事所扮演的角色,瞭解過後,才能針對問題點,思考需要做什麼才能使這件事變成可盈利的行為。演講中有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出海口』決定了產業的未來,是航向新大陸呢?還是大家一起賠,淪落至商品做出來卻沒有人要的窘境?
    令人相當感慨的是,近來文創產業雖發展的相當迅速,在設計師週亦可發現許多不錯的設計,例如客家、原住民特區都藏著優秀的作品等著人們去發掘,但是,師傅們做出來的東西可能就只有這麼一次曝光的機會,無法成為長久經營或是獲取金錢的手段,只因為沒有出海口。
    對於台灣的產業而言,設計師到底能夠扮演什麼樣被需要的角色?若是想要在大環境中生存下去,這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
    另外,老師也提到,台灣是全世界創業熱忱度最高的,卻也是倒閉率最高的,這個世代的我們一直被灌輸年輕人真的很棒、很適合出來創業的想法,但卻給極少的資源,這樣的氛圍造成不斷有人出來創業的現象,但事實是,大環境並不適合。因此,如何對抗大環境或是如何生存下來才是最重要的課題。就Fandora Shop而言,「推出產品—有人用你的產品—覺得好用—常用—願意再多付費使用—願意推薦給別人—別人再使用你的產品」,這樣才算是一個成功的循環,產品不該只是生產出來而已,產品做出來後,還需要考量到很多的東西,甚至是行銷等。
    而現在的社會不再只看到產品,現在的消費者需要的更多,相對而言,我們更加需要思考怎麼做能夠留住消費者?在1950年,重視的是物品跟服務,當時只需考慮如何將產品帶給消費者;而到了2004年,人們開始重視價值,這時該思考的方向轉為如何創造價值,或是如何與客戶溝通,就以7-11來說吧,我們或許認為7-11從前的定位是24小時的雜貨店,但若是這樣的定位不會發展出現在這個提供完善服務、根植於我們生活中的7-11。座位與廁所的發展,是因為不一樣的思考方式所產生的結果,這是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企業內部早在幾年前就企劃好的服務。
演講過程中,陳勁宇老師帶著我們了解商業模式的運作:
商業模式 :和消費者之間如何溝通、如何完成供應鏈。
目標客層:企業或組織所要服務的一個或數個客群、為誰創造價值?
目標可能定位在某個族群,但真正願意付出的,或是喜歡你的產品、甚至是對公司有價值的是誰?
價值主張:為特定的目標客層創造出整套的產品或服務。
給消費者的價值是什麼?面對不一樣的TA就要給不一樣的價值主張。
通路:如何接觸、傳遞產品、行銷通路。
台灣最大的行銷管道yahoo、google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怎樣是有效的溝通方式?鎖定族群尋找適合的通路。
台灣最大的行銷管道yahoo、google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怎樣是有效的溝通方式?鎖定族群尋找適合的通路。
顧客關係:一家公司以特定目標客層所建立起來的關係型態。
例如:價值主張希望以規律運動帶給消費者健康,則顧客關係就會是販售健康器材、或是健身中心(提供專業速成的減肥方式),同樣的價值主張可能對應到不同的顧客關係,因為傳達的東西不太一樣。
對設計師而言,注重顧客關係的部分,才能傳達正確的價值主張,價值主張有可能有很多種顧客關係的表達形式。
收益流:對google而言,其收益流可能是數據或是使用次數時間,可賣給廣告商,對google而言收益不一定是錢。
關鍵資源:讓商業模式運作最重要的資產是什麼?
一間線上公司,需要的關鍵資源是有人幫忙運送商品給顧客,則關鍵活動是找物流公司簽約。需評估哪個關鍵資源是最貴的。
價值主張內若多加入了某樣東西的話,整個東西就必須要調整商業模式。他們彼此之間環環相扣,因此必須做大量的評估與修正。
如何讓早期使用者使用產品是最重要的事,不要怕丟臉,因為根據統計,大約只有17%的人會看見你的產品。
    老師亦提到了三支箭理論,並以Fandora Shop自身作為例子:
Fandora Shop在創業初期,跟插畫沒什麼太大的關聯,一開始僅進國外的設計產品,後來有一位在台灣金融界上班的素人插畫家請他們幫忙賣貼紙名信片,才開啟了他們的插畫商品之路。這位插畫家和買者之間的連結非常強,並清楚知道圖像是給年輕小女生買的。於是他們開始尋找夠多的插畫家,有夠多的插畫家願意授權商品嗎?裡面有夠多的插畫家商品熱賣嗎?這一步一步都是必須考慮的要素。直到後來Fandora Shop砍掉網站,轉為插畫家分享作品的平台。
行銷:知道怎麼樣廣告和插畫家一起設計的東西
社群:利用facebook等粉絲頁宣傳插畫家的商品
製造:大量客製化
mece理論:麥肯錫思考法
不重疊、不遺漏
    最後陳勁宇老師告訴我們:列三點自己有的特質,是當別人想到自己時會想到的,當朋友們想創業的時候,講到什麼特質會想到我,這就是我的品牌,因為當初陳勁宇老師就是如此加入Fandora Shop的!
    感謝老師與陳勁宇老師的分享,替我們上了豐富的一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