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邱乾珉老師 / M10410207


    「台灣的設計是什麼樣子?」今天下午的演講中,來自台灣設計師連線的演講者邱乾珉老師丟出了這個問題,一個看似普通的問句,卻像細針一樣,敏感而尖銳的挑出了一直以來躲藏在台灣設計圈裡的隱憂。台灣的設計是什麼樣子的?能夠代表台灣的國際知名設計師是誰?儘管我們似乎不曾想過,但這些被設計師們忽略的問題卻扎扎實實地存在著,並反應著台灣設計在國際上的現況。
提到北歐設計,很多的形容詞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在我們腦海裡,簡約、大方、優雅、現代等,提到日本設計,我們也能夠輕易的想像,並即時連結到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產品或是平面作品,甚至是建築與設計師,但是當我們說到台灣時,我腦海裡卻是一片空白。

    台灣,是我們自小生長的環境,習慣了這一切的我們,卻忽略了許多問題,使得我們輕而易舉的被一個再簡單也不過的問句擊倒,成了當局者迷的最佳寫照。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台灣的設計?在這片土地上,其實存在著許多優秀的設計師與作品,但是我們的設計卻沒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或是能夠使人明確辨認的印象,邱乾珉老師甚至直白的點出了台灣設計圈的一個現象「即使在台灣非常知名的設計師,拿了護照出了關,他誰都不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像是震撼彈一般打進了我的心底。幾經思考過後,我認為,這句話,似乎只對了一半,台灣在國際間知名的設計師是有的,只是也許相較於我們耳熟能詳的歐美日知名設計大師,在程度上有所區別,但無法否認這些設計師在國際間為台灣設計所打下的基礎。

    未有如今這種現象,也許是由於台灣大多數的設計都是附屬於產業之下,像是自行車或電子消費型產業,而這些產品有個共同特點—生命週期短暫,且附屬於產業之下的設計,其多元的發展性是很有限的,因此,這樣的型態與模式,阻礙了設計師個人風格或是特質的建立。轉眼看看歐洲國家的設計,卻是早已融入民眾的生活,與日常結合,甚至成為環境的一部分,走在歐洲街頭可以輕易地發現,在城市裡隨便的一個角落都是經過設計規劃的。甚至連旅店內的房間,都可讓顧客自由選擇家具與擺設。在那裡,加值產業發達,有別於台灣,歐洲國家多生活用品的設計,若是設計出一張經典的椅子便可流傳百年。
    另外,歐洲國家有許多的設計節、商業設計的交流推廣,或是各式各樣的設計活動,旨在促進產業交流、並能夠與國際接軌,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培養民眾對於設計的認知。反觀台灣,由於設計推廣的不夠普及,使得大眾對於設計這件事在心理上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感,看到具有一定設計程度的產品,本能的會退避三舍,直覺其價位不低,認為此類產品多是出現在百貨公司或是專櫃等價位較高之販賣通路。也許是缺乏對於設計的習慣與想像吧,很多時候,人們甚至願意花250元參觀多啦A夢的展覽,與幾塊輸出的珍珠板合照,卻不願意花230元走進設計展,培養美感的養成。設計師、台灣設計成熟度與大眾環環相扣,大眾對於設計的認知與了解也是侷限台灣設計發展與培養的主因之一。

    因此,設計師連線成立了,為的是為台灣帶來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設計展—台灣設計師週—一個在淡水某間咖啡廳誕生的想法。有趣的是,為何叫做設計師週,而不叫設計節呢?對於接觸國外設計有著豐富經驗的邱乾珉老師告訴我們,台灣有個奇特的現象,設計師做出作品後便會自動退到幕後,有別於國外,會大方的站出來表明:這是我的設計。也許是文化帶來的差異吧,正因為這樣,設計師週想強調的是「人」本身,而不只是作品。

    邱乾珉老師在演講中提到,當國外知名的設計商店選擇了台灣設計而非韓國設計時,他便知道,台灣的設計真的不比別人差,我們缺乏的只是隨時準備好行銷自己、迎接挑戰。老師舉了兩個血淋淋的例子:米蘭設計周時,義大利傢俱大廠看上台灣設計師的作品,出成本過高的問題,欲與之討論,而該位台灣設計師卻無法應對,機會就這麼在眼前溜走了;另一位則是當產品受到關注,媒體想進一步了解時,卻沒有準備新聞稿。除此之外,台灣大多數的設計師有著一個對自身很不利的現象—沒有屬於自己的網站,走到國外,在推廣上就相對弱勢許多。當我們行銷的對象是國際時,不能以台灣的角度去看待。

    台灣設計最大的問題除了設計行銷外,同時也缺乏製造、行銷、生產、設計應為一個產業鏈的觀念,而非設計師一手包辦、身兼設計、公關、行銷等多職,導致沒有足夠的時間創作,使自己與呈現最理想的狀態,或是發展出自己的風格。

    最後,老師也建議我們「讓產品說故事」,在呈現作品的過程中,不需要有太多的設計說明,若能放上過程,而非只是最終結果,更能使人一目瞭然;在展場的設計上亦同,越不花錢的展場越有趣!


    這次的演講著實收穫良多,很榮幸能夠聽到邱乾珉老師的分享,也再次感謝老師為我們帶來這樣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