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吳東龍老師 / M10410206

這次的演講請到著名的城市觀察者吳東龍先生與我們分享他從大學畢業後的設計工作、出版工作、展覽工作等,見到了許多東京非常特別的選物店、雜貨店、咖啡廳等等,有些之前我就已經有在網路上追蹤的店家,但藉由分享也可以更知道他們的內涵。

因為吳東龍先生出了許多東京的觀察書,我自己也特別去思考了書這個作為設計的載體,他是否能有別的意義存在。由於電子書的出現,可能許多人會預測實體書的銷量必定會跟著減低,事實上的確也改變了人的閱讀狀態,當人們在網路瀏覽時便能每天獲取足夠的閱讀量或是得到足夠的新知,但是我覺得或許只是部分取代了報紙或是新聞,即使是電子書,文字所依附的載體並不如同書一般可以讓我們長時間的閱讀而不覺得疲乏,並且書與人的互動性也有更多的可能,例如這陣子讓閱讀者彩繪的書,我原本以為創作會使人得到愉悅感可能只限於某部分專精於這個領域的人會有這樣的特質,但這禮拜做了別堂課的作業,也讓我體會到原來無論是何種領域的人,創作能帶給人的都是很正面的感受。吳東龍先生的演講說到,品牌藉由書這個載體將人們帶到消費的場域,他不一定得運用書去賺取收入,但可以利用讀書時所產生的衍生物,或是讀書時的氛圍去賣東西,我自己有時候也觀察到,有許多台灣已經在頂尖的位置的設計師,偏愛做書籍裝幀設計,除了這些文化產品設計師本身就喜歡外,或許書比起廣告、活動視覺、展覽,存在的時間是不斷延長的,不是具有很短時效性的東西,有時候自己在學校做的作業,或是在外面的展覽,前置期都弄了許久,但只要一結束好像作品就失去了他存在的意義。

最近有許多品牌,特別日本的品牌,與其只單做服飾、家居雜貨、書店,更會把他們的事業群漸漸擴展到與生活領域全部都相關的商品上,我想也許是能讓消費者能更全面性的去做美的體驗,讓日常的一切都更輕鬆與美好,也想創造自己品牌本身的一致性體驗。有許多旅遊的景點,也是之後如果自己有去日本也想到那邊去走走看看的。只是我們透過旅遊或網路,能知道日本是一個文化領域或事業已經發展了很長一段時間,充滿厚度,但是回到台灣,我們看了那麼多日本的東西,除了提升美學外,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可以讓台灣的文化領域更加進步呢?這件事不只是從事文化產業的人所面對的問題,而是各行各業的消費者面對這些東西會如何去做他們的消費行為呢?或許與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但我們能在這樣的環境做到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