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吳東龍 / M10410203

東喜設計的吳東龍老師分享關於以設計的方式漫步城市以及觀察城市。一開始分享自己年輕時期一路在學習設計的過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之後則分享與自己所愛的城市設計相關產業觀察。

在距離他畢業十幾年的時間,現在則多從事平面設計相關的工作。但總是覺得在畢業之後學到的東西更多,很多都是在學校的教育裡不太能夠學到的。「設計就是一連串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態度」,問題總是接踵而來,處理問題的方式會來自於自己過往在校園或是社會歷練中的學習與經驗。「對事情保持很多的好奇心」,對於其他除了設計以外的領域時常保持興趣,並且因為這些設計以外的知識與經驗積累,讓自己的設計想法與創意得以實現。「找一個所嚮往的role modle ,帶領你前進並且把標準訂高」,把標準訂高,如果沒辦法達到一百二十分,但起碼也有九十分。每次做設計或完成工作之前,時時提想自己把標準訂高,即便完成時不能如心中完美,但成果也不至於太糟糕。「人應盡其才」,因為當初不想當兵,因此服了國防役,希望在服務的故宮能夠學習到更多關於書畫與工藝的美學,並待了四年。這段時間是很好的學習,學習去看古代的繪畫與器物。很多事情都是多看,來去養成自己的品味與喜好。很多經驗中使眼界提高之後,就能很清楚分辨許多事物的好與壞、設計的好與壞。「你是不是只懂設計而已?」如果大家都會設計,那我是不是還有什麼過人之處?離開故宮之後,有個機緣進入出版業,因為出差,而有機會到東京旅行。為什麼選東京當作主題? 以亞洲來說,日本的博物館當然是不二選擇。進而和自己的生活做連結,例如在台灣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可能跟日本脫不了關係。日本是在亞洲中,設計發展成熟度最高的。而在這種時而在設計工作室工作,時而切換成城市設計觀察家,透過不斷切換自己工作的模式與角色,讓自己對工作的熱情不斷的健在且是非常有趣的。旅途中所接觸到的人事物,可以更加認識不同的自己,透過出版將所體會到的不同傳達給更多人。


他也認為,閱讀是一個input的過程。多思考可以建立看待事情的觀點。選擇工作之時,「喜歡、擅長、對眾人有沒有幫助」是非常重要的考量,三者交集愈多,對於這份工作可以就做得更長久。當然我發現吳東龍老師對於設計的說法,用許多生活與設計的連結做出發。也許設計的面向不只是單純在「做設計」,其實在生活中也發生了許多「需要被設計」的事情,人們在城市中的角色無時無刻都是在為自己的生活與社會做設計。吳老師的分享有需多對於東京城市的細節觀察,一方面也分享了也許是對我們未來職涯有關的建議,體現了生活中無不存在的「設計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