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從事設計工作的人來說,懂得生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這種無形的累積將會是我們成長最重要的關鍵。
       吳東龍老師說:「我一直很慶幸珍惜選擇「設計」這個行業,在工作的過程中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有趣的事物,甚至在旅行當中察覺到很多不同的自己。」
我非常的認同這段話,而我也樂在其中選則這項專業,記得那天的演講他說了許多有關他觀看東京的角度與做設計的態度,在旅行當中的人事物都會產生不同面向的刺激,這是一種感應式的充電,是儲備能量更是一種對過去自我的反思,並發生轉換。旅行作家Venus暖暖也曾說:「我們旅行,去到異地、找一個隱私的環境,表象是開拓視野,實質是讓真實的自己出現,偶爾讓自己不需擔心地為所欲為一下。以為是不斷往外的拓張抵達領地,卻是無限往內心的糾扯延伸。 」我想設計除了敏銳的觀察,探索生活中的問題,更需要拓展自己看事情的深度廣度態度,因為精神富足,作品才會豐富。
在那天老師也提到了當經濟不好的時候是否設計就會被犧牲?他以開放式的說法希望我們能去思考,並在喧鬧的城市裡,尋找安靜地觀看角度,發掘自己信仰的答案與價值。
        而我記憶猶新的是老師說:「三個提案的時代應該過去了,業主應該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因為在未來的時代不需要熱情與創意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沒有不被取代的工作。」
這讓我反思,自己也要有選擇業主的意識,或許重要的不是真的畫出三款五款而是在溝通,因為設計師並不是一個畫工,我們應該有input,指引他們說出理念的重點,符合商品的期許,再也不單單只是有精緻美麗的圖面。
       每一個人都會有著獨一無二的特質,沒有一個人會讓我學不到東西,很開心有著這些聽演講的機會,挺期待每一次的啟發後的反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