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9日 星期五

吳東龍老師 / M10410122

透過這場演講,我們了解到吳東龍老師設計態度的養成,是學習、職場經驗,還有自我要求及專業的堅持。


學習 ─ 多充實豐富內在成為創作的靈感泉源

設計師除了設計的output之外,Input也尤為重要。不只做設計需要Input,而生活中的Input往往能為做設計的靈感。老師提到他曾被人嘲諷是不是只懂得設計,而設計所包含的正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感受,如果對生活沒有足夠的體會,又怎麼能做出好的設計。所以透過閱讀及旅行豐富內在,儲存創作能量,學習「成熟獨當一面,用不同視角去觀看設計與世界」,也將旅行的體會不吝嗇的做成圖書與大眾分享。這也提醒了我,不要只是埋頭創作,更要充實自我,精神富足作品才會豐富。


經驗 ─ 「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特質,但在職場中沒有人是不可取代的。」

老師的這番話把我震懾住了,因為這是多麼參忍而不爭的事實。但這句話也鼓勵我們成為一個「有利用價值」的人,找出自己的特色。


堅持 ─ 每個成功的設計師背後都有一顆龜毛的心。

而老師也分享他在創作著作時的用心及堅持,好的設計就是由許多對的堅持之集大成,像是包裝材的選用、折價的小貼紙、包裝用的橡皮筋...等等。也許對出版社來說是小事,但在設計師眼裡這些都是需要被注意的「細節」,而這些細節正是消費者面對產品時,可以感受設計師用心的設計質感所在。


在演講的最後,老師分享了杉本博司的一段話,「最後形成的建築物,便是理想和現實妥協的結果。建築師可以抵抗現實到何種程度,就能證明自己是何等一流的建築師」,我想,這便是老師對自我要求的最好註解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