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講者邱乾珉老師讓我看見設計的多重樣貌,不僅僅是產品等有形物體本身,在生活中各個角落都充斥著設計的身影。如同邱乾珉老師擅長群聚各領域好手,為我們展演一系列美好的呈現,這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能力。好似我們需要將所有浮如飄絮的思緒,轉化為清晰文字般使人感同身受一樣,這樣自我消化解讀的過程,我將它理解成生活中的設計,無論是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的初步計畫、設計思考的過程、又或是行銷所依據緊扣的脈絡,它們都是種設計的能力,不單單只是設計師所專職的才能。
因為設計是活的、是自由的,能讓人感受到溫度,是最讓人著迷的部分。曾幾何時我們所想的每個IDEA全都從解決生活層面的問題而出發,我們忘了設計師就是一位說故事的人,我們必須擁有好的劇本,去說一則會讓所有人感同身受的故事。「身為設計師,我們該思考如何創造我們的作品和世界的新關係。因為大家都同意,身為設計師我們帶來商業價值、使用者價值,但事實上,是我們放進專案裡的價值,最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因為只將科技放進產品裡,用其他形式去詮釋,是一項卑微的設計。我們不該只像一位化妝師,只做美麗的外表,而是做一個完整的人類體驗,當我們在發展一項產品外觀的造型時,更能嘗試設計將其與構想、品牌有很深入的連結,或甚至行銷手法的呈現,因為我們所賦予這些價值的過程,替公司創造了一個靈魂,甚至是遠比企業獲利還更為重要的報酬。
設計很有趣的一點是,設計是一位通才,可以自由去學習任何能讓作品得以更好呈現的技能,比如我希望我所建置的細節能得到更好的展示,便企圖學習簡單的動畫技能;而當我欲具備說一則動聽故事的渲染力,我希望能對企劃領域有所著墨;當我想創造令多數人感覺共鳴的作品,我更需要具備些微心理學家的敏感特質。我不認為這是三心二意的表現,因為在我理想中想成為的那一種設計師裡面,便是這樣面面俱到考量各角度的設計師,而當有一天我讀到《設計獎道理》一書,其提到軟性包裝的論點,使我的想法得到更深切的例證:假想我們設計產品的過程是包裝作品的實體,我們還需要包裝作品的內容,這種「軟性包裝」可以保護作品概念,降低你與人之間因語言、文化、經驗等差異所帶來的創意耗損,使你想表達的概念、想解決的問題,都能完整且精確地展現在大眾面前。
說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種,但要說一則令大家感動的故事卻很不容易,從眼前所見內化至心中所感的過程須經過一層層語意轉化,而產品及行銷則成為我們傳達故事內容予人們之間的媒介與橋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