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日 星期五

曹訓誌老師 / D10410803

        IOT,物聯網產品系統和佈局。
        關於所有權和取用權,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於英國的一家服務設計公司,他們說在未來的生活中不是妳佔有什麼,而是能夠使用什麼。這也是服務設計和社會創新最為需要的土壤。當然短時間內,在物質世界中需要實現這種環境還為時過早,但是在互聯網世界和某些領域,這種思想會被率先實踐和實現。這是IOT的一個機會,會影響利益相關方的佈局。曹訓誌先生明顯地看到了這一點,為我們分享了他對此的看法和經驗,結合他對業界的理解,讓我們有了更深的思考。
        基於上述思路,我們其實已經看到了很多企業進行了相關佈局。分享一個案子,在大陸樂視TV以幾為低廉的價格售賣他的高清智能電視,再通過智能電視的進一步線上消費來完成利潤的補貼,就是這個思路進行商戰最好的案例。當然這些都還是起步,曹訓誌老師也談到了電信運營商的手機戰略,同出一轍。相較於此,智慧型家居、智慧城市都只是基礎,類似於高速公路的基礎建設,而背後其實還有更為成熟的運營體系去支撐高速公路的通車。
        曹訓誌基於此思想,還深入地講述了蘋果,谷歌到海爾、小米等企業,最後也闡述了台灣總多企業的佈局。當然IOT還只是起步,僅僅是一個開始,這些企業的佈局我相信還有更深的層次,是我們所不能洞見的。而且環境的變化,也會一直影響各個企業的佈局。同時也想進一步闡述一下小米、海爾、華為等企業。不同於海爾、華為,小米是一家沒有政府參股的完全獨立的企業,而且是以粉絲經濟作為基礎成立的。而海爾本是國企,因曾經產品質量不過關而怒砸冰箱起家,進行股權重新組構,專注於冰箱領域,並成功打入歐洲市場,在美國成立製造工廠和研發中心。之後通過品牌效應,兼併相關企業或者貼牌,迅速打入其他家電領域。但是因為橫向發展過快,其實海爾並沒能實現像三星、sony一樣輝煌的戰績。華為則以服務器等技術起家,然後慢慢滲透至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從某種程度來說華為更多的客戶並不是家用消費領域。另外像阿里巴巴等企業,都是通過和易貝、亞馬遜等企業進行血殺脫癮而出的企業,而並不是通過封閉網路而實現的。至於谷歌,則是自己選擇退出大陸市場,而非封鎖。所以很多東西,並不是如曹先生所想,也沒有曹先生所想的那麼多手段。作為第三世界,總是受西方文明的剝削,最沒有良心的恰恰是那些剝削著其他國家的資源和勞力,還不許別人自強的文明。希望能少一些陰謀論,少一些偏見,開誠佈公,合作共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