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曹訓誌老師/M10410206

這次請到的講者主要是在講目前最熱的IOT主題,I就是internet of things,things就是ip address send/receive and connect data,講者說到2020年將有210兆物件可以連上網,由數位時代漸漸走入現在的智能時代,再漸漸走向物聯智能的時代,其實210兆這個數字對我來說是十分無法掌握的存在,從介面設計也會漸漸再走到無介面的設計,對未來還是非常具有挑戰性。

講者也提到,目前台灣在物聯網方面的進度,其實落後其他國家許多,台灣只做到smart connect product,但其實系統才是重要的,大的系統可以吃掉前端的產品。而台灣很多人在談穿戴裝置,但這樣的東西產值很高,但牽涉到法規或個人隱私的部分不能做,而在醫院的部分,雖然具有強大的需求,但別的公司不容易進去醫院裡做東做西的,有些公司的作法甚至自己做了一間醫院,把開發的東西放進去。

講者也提到有關大數據的公司,例如google 或是amazon,發展各種因為雲堆資料庫帶來的商業模式,能夠用大數據去知道消費者的喜好。而對設計師來說,未來的挑戰是,平台很廣,要怎麼樣能將設計應用在不同的系統或情境中,甚至在使用者測試方面,以後在甚至無介面的狀態下,要怎麼去做使用者測試。另外,在未來如果這麼多東西連上網,哪些東西回報的資訊是使用者需要知道的?我們將會需要一個 smart agent去告訴我們什麼東西是需要我們去考慮的。

講者也提到,當我們要去做一個智慧產品時,應該先看是否能吸引到25~35歲這個族群,由於這群人已經開始工作,對於數位產品接受程度高,而且也可能還沒有家人,可以大部分控制自己的收入。
另外還有,要推產品時,不應該讓消費者一下子去買一整個套組的東西,消費者不會認為他需要整個套件的東西,應該要有演進式的思維,先讓消費者買一個小東西,再讓他過一陣子後,覺得需要買另一個東西,漸漸將整個系統買下來。並且在過程中與消費者建立關係,讓消費者可以信任你這家公司,願意把data給你,認為你可以利用他的data給予你更好的服務,而公司也可以收集各種消費者的data然後將各方面改善的更好。


這次的演講對我來說是一個幾進全新的世界,很多時候是很難掌握的概念,但也因此藉由這樣的機會可以瞭解更多,並且能夠知道未來五年十年內的演進大概是如何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