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請到得獎者是專做產品的講師,也有做教書的工作,從實踐畢業後,進入科技業做了十年,後來決定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因此辭職。我覺得這是這位講者非常具有勇氣的部分,在人生的中年已經可以升上當中高階主管的時候才決定要出來自行創業,但也不得不佩服講者本身具有的人格特質,因為我自己一直都很不擅長與人交往,對自己完全沒有自信,因此也不會向他人展露自己好的一面,因為既然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了,別人怎麼相信我呢?因此我完全無法掌握弱連結,但我想這就是每個人個性不同吧,當然知道那樣比較好,討人喜歡比較好,但我就是做不太到。在華人社會裡如果能在人際關係裡掌握得恰到好處,自己也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處理事情,那麼穿梭其中就會十分容易,對於完全沒有辦法從這條路改進的我來說,或許只剩下增加自己的能力了。
由於講者服務的客戶,是屬於金字塔頂端的客人,因此與我們分享做這群客人的話,他們在想的是什麼,提供給他們什麼樣的服務他們是可以滿意的。以及目前中國的崛起,他們擁有那麼大型專頁的工廠製造能力,如何在這三年內進入中國的市場,並且被他們信任,這是這位講者想要提醒我們的,即使是這樣,當然對於希望可以付出等於回報的人來說,中國市場是非常重要的,比起在台灣被客戶老闆壓榨沒有生活錢又少,自己有能力進去當然是很好的,但是這個能力也是講者這些年來累積的,但是對於年輕的我們能力可能不錯但管理能力應該極差,人脈或許也不強,我認為要兢兢業業地在三年內擠入中國市場對於我們來說是困難的,並且前一陣子爆發中國的工廠倒閉潮,一下就倒了四千家,會讓人感覺到中國的繁榮是否只是一場泡沫,人多消費力強沒錯,可是還是會對這些不停湧出的熱錢感到懷疑。很多老師說,不管統獨問題,我們以後都必須與中國產生一定的交集,就像目前很多廣告公司或設計公司也都在接中國的案子,但我對於消費力其實是充滿問號的,並不是台灣的市場不夠或是台灣太小,而是我們實在太窮了,我們的薪資不夠自然消費力就會減弱,品牌所能在台灣的獲益自然就少了,品牌或亦減少他自然就會影響到設計廣告業的生存,高端的設計產品也是一樣的。這並不僅是時代的發展而已,還是政策的問題,如何能在幾年間透過政策改善產業的發展以及人均收入的提高,是非常迫切的問題,並不光只是設計業,所有行業都是一樣的,而當我們只想著怎麼去賺中國的錢,卻不考慮根本的問題,事情永遠不會解決,而中國也不一定非得要找你台灣做服務,為什麼韓國、泰國不行?語言最終是能克服的。當我們將整個重心放在中國身上卻不改善本身的問題是十分危險的。
另外講者也分析了新加坡的現況,去說明如果是台灣來辦一個展,如何能吸引有效的買家過來買你的商品,而分析了兩個國家因為地理特性的關係,所產生產業上的困境,例如台灣沒有代理商,東西做得很好卻不會賣,而且製造也沒有中國來得便宜。反之,新加坡因為國土小,完全沒有工廠,因此要生產東西十分的不便,但是從過去就占著貿易據點的位置,人種語言的交互混雜,代理商繁多,可以很好的將設計師的東西與買家溝通進而賣出,這是他們做一個展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
總之我覺得每個國家皆有他們的特性,以現在台灣的困境看來,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當然他就是困境,但我覺得解決方式並不是只有依賴中國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