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陳勁宇老師 / M10410118
「在校做設計,在外什麼都要學」是最深刻的一句話。
在學校我們可以天馬行空的發想,不必考慮到量產的細節,活在自己設計的幻想裡,但在大學與老師參與產學合作之後,才知道有很多規範與細節需要注意,其中也成長了不少。今年暑假在PEGA D&E為期兩個月的實習生活,更是一場現實與理想的拉扯,在業界又是另一回事了,那麼未來工作應該也是如此吧!
時時刻刻都得為自己的未來規劃,到底我們的設計對社會的影響力是什麼?自己在產業的定位又是什麼?在大學時,真心希望自己的設計能夠幫助到社會,以人為本並滿足使用者的需求,但卻無力將之實現,更別說是量產了,想法好像就只停留在圖面與評圖時唯一的那個模型。就像陳老師所說:「商品做出來,連產品的第一步都還沒進入!」或許對學生來說,量產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除了自己的實力之外,也需要不同領域背景的人一同協助,例如包裝、行銷、通路等等,是要具備全局的觀念的。
以前,公司提供物品與服務給顧客,現在不一樣了,追求更好的體驗,因此創造更棒的價值給客戶。很喜歡陳老師所舉的例子,7-11從24小時的雜貨店轉變為提供生活需求的店,因此有了廁所、座位,這與商業模式息息相關,《獲利時代》與《價值主張》有稍微了解與翻閱,一間公司的商業模式是不會一成不變的,經過不斷的市場測試與修改,最終產出一份驗證過後的商業模式,這讓我直覺地聯想到做設計,好的作品也是要經過不段的測試與修改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