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駱毓芬老師 / M10410105

「從設計師到創業家」這個主題的名稱就吸引了大家得注目,畢竟大部分的設計師都是嚮往成為大眾喜愛的設計師,可以展現自己的獨特之處,並且成為一個講話有重量的人,但是在一開始演講的時候,駱老師非常強調的點出一個大部分設計師的通病:「說自己懷才不遇,都沒有人看見我。」很多設計師在一出社會後,一天到晚抱怨自己不被重用,但是面對這樣的處境卻不去改變作法,如何讓自己的身價提高,如何變成一個有投資價值的角色,如何從01,這些都是需要不斷的更新自己擁有的,補足自己沒有的,並在過程中得到更多經驗,並將自己的長才給發揮出來,成為你的工具並去善用它,得到更多的能力並提高自己的價值。

在演講中還提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思考模式:反向思考,從生活面和場域去做連結,先不考慮成本,先反觀市場,並以可行的成本執行,從後面反思回來,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看一個環境要如何脫穎而出?不要看純美麗的東西,因為純美的東西太多太多了,而是要思考如何將一個創作擁有別人沒有的獨特,將感性與理性同步思考,才能創作出最好的作品。而且設計師不僅僅是看設計雜誌,看完雜誌後要去看商業週刊,因為這些商業週刊所展現的將是未來臺灣的商機,而且要知道更多設計以外的趨勢,開闊自己的眼界。

在創業的過程中要去做些什麼樣的分析並做出策略,如何去規劃一個商業模式,如何扎穩你的腳步並得到更多經驗,如何善用你的個人特質,並做出一個人們信賴的角色,在這些演講的過程中,我發現老師做的策略是以年為單位,並作出實踐的,在這裡我非常得欽佩老師,其實在現在的設計師身上看到很多的小確幸,缺少了策略和佈局,所以才會一直停留不前,因為我們都覺得我們是很專業的,但那又如何?大部分的設計師都是可以被取代的,而我們到底要如何成為一個「無法被取代的人」呢?在這次演講中,我學到了設計師在創業中如何轉變,並提升自我價值,而我們又該如何去反思自己找到自己的優勢。

課堂筆記:設計師創業真得很辛苦,因為除了設計不用錢以外,其他什麼都要錢,老師之前在3C產業工作,在2010年才自己出來創業,從參加工藝時尚計畫YII品牌之文創商品設計,曾榮獲---人才獎,不要再說自己懷才不遇,都沒有人看到我,因為在這個世代,不是讓人看到你,而是你看到別人,得獎很多不代表你是ㄧ個好老闆,是ㄧ個可以創業的人,要怎麼彌補除了設計以外的空缺,所以我們要學到的是ㄧ個策略的分析,在五年的創業的裡,在商業的利益中被人當棋子是很好的,因為你是有投資的價值,在這些過程中,怎麼樣你可以比設計師還要有領導能力,現在就是要以不斷學習,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騎腳踏車而不是開BMW,因為你在穩扎穩打下你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一開始從CUCKOO事為了氧飽肚子的本領,從賣物件到賣腦袋,首先你至少要懂遊戲規則,CUCKOO是從女性用品為出發點,很多設計師都是男的,所以要領先他們,要先把自己的擅長的優勢給找出來,所以才做女性用品,從去巴黎米蘭後我發現搜尋CUCUKOO是找不到的,所以才成立「品」這個品牌,要怎麼要在國際發光?那就拿我們的文化竹子來做,因為外國人怎麼做竹都做不贏我們。CUCKOO的族群分析是20-30歲的女性族群,品與設計師的角色經營,叫作的感性腦袋顧面子用的堅持,要怎麼保持自己的人格特質又可以跟別人合作呢?因為老師的人格特質是有能力,但是又不能把別人的風采給蓋掉,不管是對上對下都可以討喜,要怎麼成為一個討喜的人,又要被人需要,創業的開頭就是不要拒絕你不會的事情,這樣會很難成功,讓工作來找你!一開始投資的人是製造業,後來第二個投資人是觀光業,在生活面、場域去做連結,我們不要先看成本,現看到市場,怎麼以OK的成本在這裡賣,要從後面反思回來,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看一個環境,你要怎麼脫穎而出?不要看純美的外觀,而是去看整個環境,我拿竹是以「臺灣竹」為創作,我們要怎麼在有竹的國家脫穎而出,要怎麼去找到臺灣竹有的,別的國家的竹比不上的,臺灣的竹因為高山地行的關係,經過風吹雨打又經歷很多颱風,是很堅韌的不能彎曲的,作品要怎麼去做出最好的,要把感性與理性同步思考,才能創作出最好的作品,要從設計雜誌看到商業週刊,要知道臺灣的商機在哪裡,而不是永遠只在那裡擺擺攤的設計師,要了解更多設計以外的趨勢,怎麼從 3C 轉型成文創產業,要擁有一個打不死蟑螂的精神,但是到現在已經刷清以 3C 產業的思考了,表示時間是可以證明一切的,Meow燈、torch lamp從中學到了很多,像是如何換燈等等都是沒有設想過的,後來逐漸改善,後來被紐約建築商找到,要接天母的豪宅案,做了一個竹編的燈PHOENIX,東方文創發展的來臨,你知道級有錢人怎麼想嗎?他們要做的是頂級化的客製服務,從生活面全部都打理好了,所以這些房屋仲介都賺得很多錢,從這裡看得到一個新的商業模式,比我們賺得多很多。
文創復仇者聯盟2011年開始進行,從鴻海的復仇者聯盟去參考,變色龍組織的爭霸戰,怎麼用設計思考的方式來創業,怎麼做這個藍圖,不要只看圖的書,打從創業開始就一直看很多分析和商業模式,要怎麼轉變為自己的復仇者聯盟呢,經濟體系上蝴蝶效應:異業結盟 創造雙贏 > 創造供應鏈組織(每個都是老闆心態) > 高品質的差異化服務能量 > 與優質的市場端接軌 >>>> 品研文創 [創新組織]
 重組有效益的供應鏈生態 共享 共贏 共榮 ,落實在與工藝家的合作,成本的控管可以跟朋友組對去賣,要怎麼去增加產品價直、B2BB2C,讓這個產品的價值一直翻滾,在商展的時候展了一個手提竹燈,有人跟他說在商展卻不能報價這樣很可恥,所以回來後就把手提竹燈給量化,不管到這個年紀有人肯花時間教你報價真的是很珍貴的事情,後來是去找更生人才把成本降到1/3,因為在市場的價格要讓人買單,是要比成本高4~5倍被才能有利潤,在過程中真的很辛苦,頂級的工藝品世代來了,認同自己的文化才是有價值,要不斷升級自己的能力,才能創造更多的機會,澎澎裙也擺了10張在晶華酒店VIP區,設計工藝品要考慮到使用行為,汝玉板凳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做沙發?因為設計的時候不斷評斷商業考量,還有使用的族群,要把使用與族群作加乘,板凳已經不再是阿伯在上面看報紙了,為什麼女性不能優雅的作在板凳上面呢,所以汝玉板凳在意象上是以掛在玉女身上的彩帶(竹子),怎麼樣子做到「叫好又叫座知性的策略」國際參展與得獎,臺上臺下要準備什麼?M&O ASIA 讓我看到新的趨勢。倫敦是ㄧ個很美的國家,很乾淨很清爽,很適合產品設計師去看看。後來去商展,才真正要準備很多東西,Maison&objet Asia 辦這個活動是很嚴謹的,在辦展時是非常安心的,泰國跟菲律賓設計師現在非常厲害,不輸給其他亞洲國家,可以看到這些東南亞國家設計的崛起,新加坡的幣值只比美金低6塊,大家要反思這些現象,這代表背後的含意是什麼?新加坡遍地開花的代理商,這是ㄧ個國際化的國家,帶代理商去新加坡M&O看展,集體用腦袋在做生意,臺灣是相反,我們是遍地開花的設計師,而少了代理商,後來品研做了一個計畫,去串連七家的設計師去找代理商,RISING (TAIWAN.NEW.DESIGN)組成聯盟去參展,這樣才可以在國外展覽不會花很多錢,後來只剩下兩家,因為其他家的成本都控管不好,就只剩下兩家才留在這個聯盟裡,在這個時代除非家裡有開工廠,不然這個勞碌命真得很難生存,除非自己很有辦法彎下腰,就算把品牌賣給別人也不惜,因為我們的產品也就這樣少少的。臺灣人在遇到大格局的時候會被嚇到,人家老闆不會在問你造型,而是問你如何在一個大環境下你如何符合他們喜愛的口好呢?如何進入打進中國市場?未來要如何拼過那些擁有一大個工廠的富二代、富三代,在國外參展要如何的態度呢,別人才會給你更多的機會? 1. 準時 (夠謙虛、守時、有責任感) 2. 將自己視為業務而非設計師 訂單如何寫,sales的採購邏輯單,這些都是在參展前就已經準備好的。多角化經營策略:憩作團隊養成=臺灣民藝事務所,體驗性行銷vs大人的療癒,微策展正在流行。在杭州的陶瓷展,連牙刷和吸塵器都可以賣,在這裡看到商機無限,發現就算在倫敦漂漂亮亮的辦展不能賺錢,還不如去很low的中國展賺很多的錢,要看到商機,華人文化的崛起是遲早的事情,臺灣人也是美感還是比中國人好的,我們在臺灣創業只能養活兩三個人,原因是因為我們不在市場內,而中國有的優勢是他們在市場內,我們要怎樣跳脫我們要不停的思考。 而今年的計畫是「憩作團隊養成=臺灣民藝事務所」,慢慢的不依靠補助,而是要走一個永續的計畫,更長遠得讓公司營運下去,一個商品一個筷子投資的至少要10萬開模,普遍的產品開發要20~30萬,以前老師不喜歡出風頭,也很不削主管,但是後來才發現主管這樣的工作室很難當的,不管是對上還是對下都是需要對他們負責的,要善用團隊,運用別人的手和別人的腦,在南部比在北部得到的資訊更原始,更多的靈感,從南部非常多的廟裡去做些改變,作更多的創作。 工藝家很多都是賺的錢比我們設計師多,訂單多到明年的,不要每次都覺得是我們設計師在幫助別人,反而是他們工藝家在幫助我們,「重拾遺失的寶物──憩作空間計畫」在臺南的一個老房子的工作室,把木工工藝家的圖騰拿來做產品,變得更有故事性。體驗性行銷vs大人的療癒:講白點就是DIY,用鐵片去製作一個燈,刺繡工藝轉換成商業模式,創新的月桃雲燈。微策展正在流型:天井的工作室,第一年:草程+憩作,第二年:做真正可以販售的商品模式,體驗性的行銷 (來喝茶)13年以後,在誠品販賣銷售下降,因為這些東西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後來就找了新的商業模式,與飯店合作,好好作展、設計師週,到了某一程度下,要學習脫離設計師得舒適圈,選擇去和商業模式去碰撞。與當代竹工藝對化的饗宴:藝手匠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