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物件還是在賣腦袋?」,印象相當深刻駱毓芬老師在演講開始不到半小時給的當頭棒喝,在演講中老師不斷地提到「要找出自己擅長的是什麼?」,創造出差異化對一個創新品牌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比如說小資本的創業,要找到某個特定族群以其為中心鑽研探究,不要過於貪心,寧可這群小眾的回購率高,也不要期待男女老少都喜歡。除此之外,設計師的角色經營也相當重要,如何當個討喜的人,擁有好的態度與能力讓他人需要你,什麼事就想到非你不可,並且加入A咖Group,駱毓芬老師舉了一個特質:有能力但又不搶他人功勞,以及遇到不會的事情時不會馬上選擇逃避,這樣的人既能贏得他人信任又能得到不錯的成就。把設計師本身當成一個品牌在經營,用心去善待週遭所有的人事物,將來某天必會有所回報。
        接下來,駱毓芬老師談的是在經營品研中所學習到的事,第一,在產品開發之初,要先設想此材質或此設計之特色優勢在哪?比如說在國際中,陶瓷工藝之發展台灣遠遠比不過歐美國家,但是竹這項材料是亞洲地區獨有的,但是只有台灣有竹嗎?台灣竹的優勢在哪裏?特色又是什麼?要如何才能設計一項產品將竹的特色發揮,拿捏得宜,這都是在創新產品時所需要先研究的,此時感性與理性需要同時發揮,「不用蠻勁,用巧勁」,這才是武功高深之處啊。
        除此之外,駱毓芬老師在差異化的商業模式上也提供相當多例子,像是老師在演講中提到,頂級客製化的服務就是利用這項優勢,在市場上獨占鰲頭,懂得極有錢人的思維,並且為他們量身打造一個品味的居家生活。另一個例子是討論了台灣與新加坡設計師的不同,在台灣,設計師多但代理商少,產品大多會被埋沒;新加坡則是相反,代理商很多,但卻沒有工廠能夠將產品量產,在這之中可以發現一個不錯的切入點,駱毓芬老師預告之後將開創一個台灣民藝事務所,協助傳統民藝做商轉,善用在地地域特質加上設計,所結合出來的設計品既能保有當地文化又能將民藝做商轉,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文化、愛上台灣文化。
        最後,駱毓芬老師談到了他也是在脫離了設計師的舒適圈,與現實的商業模式碰撞後,才知道該如何調整公司的狀況。平時多看商業週刊與遠見雜誌試著換位、練習揣摩大老闆的思維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