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旅行、體驗、設計、學習,10/2這個午後,我們有幸在課堂上一聞慕名已久的「東喜設計工作室」的創辦人—吳東龍老師的分享,這場演講,我們看見了一個設計師如何豐富自己的生活。透過旅行體驗設計,在生活中累積實力,以設計的角度做為旅行的目的,我們彷彿穿越了時空,跟隨著吳東龍老師一起進入那些走在東京街頭的時光,一起經歷東京的一景一物。
    東京,一個將設計融入生活周遭的城市,在街頭隨處可見的事物都各自散發著日本文化獨特的氣味與美感,像是訴說著一個一個的故事,在在透露出屬於東京的在地特色,像是東京車站旅館,在1912年與車站一同開幕,在經歷地震、二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後,耗費許多金錢與力量,將其重新修復、打造,並在長廊內展示百年車站的歷史照片與紀錄,原汁原味的保留了整段故事,這是屬於東京獨一無二的共同在地生活記憶,而地毯的樣式花紋也呼應著周遭環境的狀態,有的建築物更保留了過去的柱子,營造今昔對比的歷史衝突感,透過一景一物向人們呼喊著他們想傳達的訊息。
    漫步在東京這個城市內,其設計大國的實力自街頭的各個角落毫無保留的透露出來,從將雜誌編排的手法帶入商店的展示設計,到波特蘭的主題打造、旅館的報架設計,甚至是農夫市集的攤位擺設等,再一次體現了在日本國內,設計與生活緊密結合的關聯性。除此之外,日本國民一絲不苟的做事態度與民族性也反映在微小的事物上,像是美國西岸的精品咖啡:Blue Bottle,被稱為咖啡界的蘋果,重視設計的它,進駐東京後,將精緻的服務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等待客人的時候,更是表現出耐心與專業,Blue Bottle賣的不只是咖啡,更是對於生活的感受與態度。
    東京有太多精彩且不斷變化的事物,對於設計工作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環境,好設計的密度與頻率,包括店家、路人穿著、妝髮等,都能夠帶給設計人無限的想像。因此,我也從關注日本文化的吳東龍老師的言談間,感受到了身為一個設計師對自己作品的要求與態度,設計師必須為自己的作品說話,就如同吳東龍老師為自己的書設計了79折的貼紙,而不願使用出版社隨意放上的折扣標記,這樣看似不起眼的一個過程,卻為書本封面的版面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這不僅僅是對於自己作品的尊重,更是一種自信。這樣的一切都呼應著吳東龍老師「100的東京大人味發見」這本書的理念,「每次去旅行不要看表面的東西,而是從大人的角度,看事情看深度、廣度、態度」,瞭解一個國家從文化內部延伸出來的形式與脈絡才是我們該學習與探究的。
    演講中有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話語,吳東龍老師提及,如果去了餐廳,一定要點最貴的,不是為了別的,只是這麼做我們才能瞭解,對於這間餐廳或是這個區域而言,何謂「好」。老師想告訴我們,在生活中累積經驗,無形中,我們的眼界便提高了。無論是對於事物的好壞,或是設計的優劣,都具備了判別的能力,在不知不覺中,經驗帶給我們的幫助超乎想像,如同當年的他,在故宮學習中國古代的繪畫,也許當下不會有特別的感覺,但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品味與喜好,自然眼界提高,便能夠清楚分辨出眼前所見作品的好壞。對於設計的養成,吳東龍老師以過來人的經歷告訴我們,將標準訂高,那麼未來再困難再棘手的問題都不是問題。言猶在耳,老師提及了他進入職場後的第一份工作,老闆的一句話為他帶來了強烈的震撼,「你是不是只懂設計?」當有人願意指出自己的錯誤,並給予善意的批評指教時,我們該慶幸,因為這都將成為未來的自己成長茁壯的養分,更是一股推著我們向前的助力。除此之外,老師也提及,做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三項條件:喜不喜歡、擅不擅長、對眾人有沒有幫助,我認為對於一個設計師而言,這三項若重疊處越多,那麼我們的設計就會是有意義的。而閱讀也很重要,透過出版的書籍,將知識系統化,閱讀與思考能夠建立我們如何看待事情的觀點。
    提案提三款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要做的,只是相信自己的價值,並讓客戶們看見我們的專業,「做設計想清楚再行動」。
    通過旅行的過程,帶來靈感的刺激,是設計師生涯中重要的養分來源,我們都要在旅途中培養自我的能力,「精神富足,作品才會豐富。」我在吳東龍老師身上看見了將生活與工作完美結合的最佳典範。我們不必然都要成為設計師,卻都可以在設計裡學習到很多東西。感謝老師給了我們這個機會,為我們邀請到吳東龍老師,讓我們有幸分享到吳東龍老師寶貴的設計生活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