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邱乾珉老師 / M10410206

      在前一週剛好去看了台灣設計師週,下一週就聽了台灣設計師連線的邱乾珉先生演講,覺得解答了我的一些對設計師週的疑問。因為去看的好幾年幾乎都偏向產品的設計,因此覺得為什麼沒有什麼平面的商品攤位,後來發現原來整個展覽本來就是偏向產品,包括邱先生對國外推廣的東西主要也都是偏向產品。

     由於我大學不是設計出身,有時在看產品的展覽會稍微有點看不懂,也不了解大概是哪些人會買這些產品,但總之台灣的產品並沒有不好,被帶到國際上看還是能夠引起注意,也希望台灣的平面可以更成熟,被大家所知道,而台灣的產品設計師,就邱先生所提到的,比較沒有個人光環,被隱藏在公司之下,也說出了產品設計師進入公司後做的東西,受限於公司產品的種類,例如進到華碩就可能必須一直做筆電等等,對於設計師來說也有某種壓抑的成分在。我想起課堂上老師曾經舉BENQ和西門子合併大失敗的例子,當時許多人看的就是以設計為主導的話,事情會變得怎樣,但總之大失敗後,設計師變的比較沒有地位講話,但總之失敗並非是因為設計,而是公司文化的不同。我想組織就是一種讓你看不見自己的地方吧,反正有沒有你都沒有太大的差別,即使少了你整個組織也能移動到沒有你也可以正常運作的樣子,組織越大就越是這樣。

    所以或許有台灣設計師週至樣的存在,產品設計師更能展現出自己,也能與別的公司的設計師交流,這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邱先生也提到,做展場設計的那位設計師有點瘋狂,我今年玩了裡面跟展板一樣高的溜滑梯,好好玩喔,現在想起來覺得那種下降的速度很好,好久沒玩溜滑梯了。設計對於做的個人而言或許總會覺得是個壓力的存在,但給予大家開心的聯想就是設計好玩的地方吧。

    另外邱先生也提到了台灣缺乏為設計師服務的公關業,但我想台灣設計業可能還不是發展的很好吧,收入也可能沒有那麼好,以及設計師可能會依附在廣告公司或是in-house裡,我常常看到日本的設計公司而不是廣告公司可以主導非常大的campaign,將設計與品牌做非常大膽的想像,總是覺得這種方式非常神奇,但也是看業主是否願意給予那麼大的空間就是了,因為大學時唸的是廣告,有些朋友們進入廣告公司工作,我常常會覺得弄得這麼辛苦,可是這些到底是在做什麼呢?也許設計師如果能夠支付得起專為設計師做公關的公司,也更能提升設計的價值吧,有些事不好好的對社會表達,社會並不能好好的理解,但設計師的表達能力並不是那麼好,所以目前雖處在被壓榨的狀態,卻無法正確的表達價值在哪裡,當然也有台灣一般的人民實在太窮了,如果是針對一般大眾的消費品的話,可能並不能好好地被看見吧,大家也都看不見自己怎麼能看見別人呢。或許走到國際可能是好方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