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日 星期六

吳東龍老師 / M10410204

第一次認識吳東龍老師是在大學時期,偶然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發現了「設計東京」那本書,書裡將設計和旅遊結合,後來在許多雜誌中也能看到吳東龍老師對於東京設計的觀察。


今天,老師從他在學生時期一直到出了社會之後對於面對事情的態度說起,談到旅行和思考以及從職場和生活上得到的一些體悟,使我不停地反覆思考,我一直很相信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我覺得人生就是這麼有趣的一件事吧,根據外在環境的改變和自身的吸收,這些單單只是從生活中所累積的經驗,就足以決定我們的風格和品味,觀念和想法在我們遇到不同的人事物後都可能稍有轉變,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加法和減法靠的是自己在每個經歷後一點一滴的取捨,體驗生活、對於發掘新事物的執著,我想,這就是出版社當初對於老師所發出的疑問「東京,為什麼一直是東京?」最好的解答。


有別於走馬看花的到知名景點打卡式的觀光旅行,試著放慢腳步,當個慢生活的修行者,去感受發掘一座城市的美好,知曉越多了解越多吸收越多,心靈的飽滿豐碩才是旅行的意義,老師:「精神富足,作品才會富足。」想來一點也不假,眼光提高了,自然更容易分辨生活中事物的好壞。


後來,老師也分享了很多他在東京所觀察的私房景點案例,這些景點背後的歷史意義和由來,這些都是市面上旅遊書不會提到的,為什麼會被設計成這樣或那樣,原來背後都是有故事的,即使已經到了現代設計的時代,仍然能在許多日本設計中發現他們所信仰的傳統文化,也深深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品味。


吳東龍老師:「我們不必然都要成為設計師,卻都可以過著設計的生活。」
真是太喜歡這句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