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邱乾珉 / M10410203

台灣設計師連線邱乾珉先生分享了台灣設計師週近幾年來從開始到過程中所發生得經驗,以及台灣設計師週多年來想促成台灣設計師之間的交流、合作,甚至是國際推廣與幫助台灣設計師能見度的願景。

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一開始從發現在日本東京有很多「使用者付費」的設計展,雖然展覽品質參差不齊,但從付費的角度可看出日本社會對於設計本身的尊重。但這個現象若拿來反思台灣,會發覺台灣雖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設計展覽,這些展覽品質也許與國外相比是相對更好的,但民眾願意花多少門票去看展覽?台灣民眾對於設計的想像、認知以及尊重是否能從這裡就可看出?

談起台灣設計師週為什麼會出現,反觀國外有許多大大小小能夠代表地方的設計展覽,這些設計展覽的確促成了國家內部設計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使與國際間的設計產業發展接軌。這些地域代表性的設計師週、設計節等,使國際間更去認知了一個在地的設計是什麼樣子,例如日本的設計風格、北歐的設計風格等。但若是去尋找台灣的設計風格,或是台灣能見度個的設計大師的面貌,可能卻不得而知。邱乾珉先生提到了,很多台灣設計系的學生一畢業,因為時空背景與社會氛圍,使畢業生希望有穩定工作,可能趨向去附著在其他產業下去做設計,例如去華碩、科技業擔任設計師等。但其實在其他產業底下去當設計師能夠設計的東西極為少,而許多民眾對於設計的認知是「使用性、昂貴、設計代工」,這些現象使台灣設計無法有發展空間,設計師無法增加創意能見度等,而設計作為應該是觀察生活中的事物,而去找出問題解決,不應該被侷限在一些產業框架下。例如設計師在捷安特、宏達電工作,設計出來的東西可能具有時間的替代性,在替換性這麼高的情況下,設計師是否就無法去建立設計師得風格與個人特質識別呢。

因此談起台灣設計師週,即是為了去解決當前台灣設計領域產業現況的困境,讓設計師脫離既有框架,在設計師週的平臺上做分享、交流、聚在一起為設計做點事。邱乾珉先生也提到了,在設計師週開始的幾年,有人質疑台灣設計產業是否夠成熟來去支撐一個設計週的發生?但他也提到了「若不開始去做,就不會有一個開始。」因此在2007年開展後,從設計師展演舞台,演變為設計師週成為設計師分享、交流的「平臺」,這個平台也開始將國際設計納入範疇,也有了除了展覽以外的各種企劃,目標能逐年改善台灣的設計環境與文化,帶動設計在社會間發酵的作用。這部分他也舉了一個東京設計週的例子。東京設計週雖在日本在地的評價不高,但卻能夠在設計週的期間帶動起整個東京的設計文化,例如伊勢丹百貨因此舉辦了自己的伊勢丹設計週等,其實是讓整個社會的設計力量慢慢的被帶動起來。


因此在近年設計師週的策劃,開始將台灣設計文化推廣到國際上。走訪東京、巴黎、柏林、杜拜等,有許多國家的設計節對於台灣設計師週有興趣。邱乾珉先生也因此提到了,他覺得他是一位「服務設計師」,從設計師的角度去思考設計行銷與推廣,在台灣是一個被需要的職業,去形塑台灣的「設計、製造、行銷」這三層面的產業鏈結。這的確是一個很清晰的結論,因為對於台灣設計產業的憂慮,而慢慢發覺設計師其實也是一個需要被服務的客群,一部分也負擔了改善設計環境與行銷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