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8日 星期四

吳東龍老師 / M10410118

吳東龍老師透過在東京的旅行敘述著對設計的觀點與體驗,是一個很有趣的分享,也從中聽到許多值得思考與學習的部分。

「設計是一連串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事情」這是開場白,很中肯的事實,從大學四年的課程學習與業師的演講可以完全體會到這句話的真諦,但設計不單單只是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整合了解決手法、技術、使用方式、帶給使用者的使用經驗等等,跨領域合作對於我們來說格外的重要,相信其他領域也是不變的法則,除了多看、多學,還要多交朋友。

吳東龍老師出版了許多書,相信他也因此從中遇到許多困難、獲得經驗、結交了朋友。他提及「旅行很重要,但閱讀是input,而出版讓知識更系統化」覺得很有說服力,書籍、閱讀不可或缺,是訓練思考與培養內涵的來源,「精神富足,作品才會豐富」。雖然除了書店、圖書館之外,網路上也有很多閱讀的管道,但會到書店購買書籍的民眾大多是想收藏、覺得這本書有紀念價值、值得反覆閱讀等原因吧,我深信電子書是無法取代書本的,而圖書館和書店在未來也不會消失,或說,不應該消失。

老師將出版的每本書當成是作品看待,我想這是他對自己負責與對設計的敬業態度,作品是個人的東西,為自己付出多少、花多少心力在作品上,別人就能聽到「你的故事」,解釋自己的作品就像述說一則故事一樣,我想那會更有說服力,也會讓大家更容易了解自己的作品。此外吳東龍老師也很積極為自己爭取曝光的機會,從贈品到活動、上頁面,然後曝光,每一本書送到讀者手中的各個環節都仔細安排與設計,例如他特別自製79折的貼紙,除了不想被書店貼上醜陋的紅底標籤,也是為了與大家做區別、為了在書店眾多書本中更顯眼、更具特色,這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很欣賞老師的態度,也敬佩他的專業。

很喜歡他最後的一段話:「我們不必然都要成為設計師,卻都可以過得有設計的生活,從生活累積創意的存摺。」謝謝老師從旅行的角度帶領我們看見設計的廣度、深度、甚至態度,我們都應該享受生活、充實自己並信仰我們所相信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