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好幾年的設計師週, 只知道發起人是誰, 過程中的召集、緣起、歷程都一概不知, 說來還真是有些慚愧, 看了這麼多次設計師週, 只注意展品而沒深入了解策展的核心意義。好在這次演講請來了設計師連線的執行統籌邱乾珉, 分享策展的心路歷程, 他把自我的價值定義為服務設計師, 去服務設計師們的角色, 每個設計師都有他擅長的特點, 好比很會建模, 或很懂發想, 亦或創意十足, 但這些人不見得懂行銷, 又或者設計師們的工作繁複, 無法同時身兼多職, 以至於他們沒有好的方式呈現或行銷自己及作品, 單就這點, 便感受到他的出發點很值得人省思。
從大一開始看設計師週展覽, 直至現在也歷經了五年, 從華山, 花博會場到如今的松菸, 其實能感受到每年的設計師週都不同的變化, 它逐漸的成為每個設計師展露眉角的機會, 也是新一代學生們延續曝光的機會之一。近幾年甚至將觸角延伸的國外, 有了商業推廣, 有了眼界, 逐漸的, 這群默默為台灣設計圈付出的前輩們, 一步步地調整策展方式, 也熱情的將他們觀察到的核心問題點向我們分享, 並且肯定設計師們, 台灣的設計沒有不好, 只是我們不懂的定義自我的價值, 以及我們不懂得一些推廣的眉角。 他舉了幾個例子分享, 好比, 我們很會拍情境照, 卻不懂得要準備白背景照, 以至於國外的協辦人員覺得不夠專業, 這些看似很微小的細節卻是影響台灣設計在國外影響力的螺絲。
整場分享中, 可以從邱乾珉老師平靜的語氣中看出他的滿腹經歷, 我想, 他分享的一定遠遠不及他的親身經歷, 策展的過程太多瑣碎的要點和體悟, 設計系的學生光是弄個新一代展, 故事就多得可以寫小說了, 更何況是策劃了好幾年設計師週的他們呢? 很開心可以吸收他的體悟與建議, 也讓我在這短短的幾小時內了解到台灣設計的世界定位, 以及要肯定自我!
從大一開始看設計師週展覽, 直至現在也歷經了五年, 從華山, 花博會場到如今的松菸, 其實能感受到每年的設計師週都不同的變化, 它逐漸的成為每個設計師展露眉角的機會, 也是新一代學生們延續曝光的機會之一。近幾年甚至將觸角延伸的國外, 有了商業推廣, 有了眼界, 逐漸的, 這群默默為台灣設計圈付出的前輩們, 一步步地調整策展方式, 也熱情的將他們觀察到的核心問題點向我們分享, 並且肯定設計師們, 台灣的設計沒有不好, 只是我們不懂的定義自我的價值, 以及我們不懂得一些推廣的眉角。 他舉了幾個例子分享, 好比, 我們很會拍情境照, 卻不懂得要準備白背景照, 以至於國外的協辦人員覺得不夠專業, 這些看似很微小的細節卻是影響台灣設計在國外影響力的螺絲。
整場分享中, 可以從邱乾珉老師平靜的語氣中看出他的滿腹經歷, 我想, 他分享的一定遠遠不及他的親身經歷, 策展的過程太多瑣碎的要點和體悟, 設計系的學生光是弄個新一代展, 故事就多得可以寫小說了, 更何況是策劃了好幾年設計師週的他們呢? 很開心可以吸收他的體悟與建議, 也讓我在這短短的幾小時內了解到台灣設計的世界定位, 以及要肯定自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