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總結一下聽完邱乾珉先生演講後的收穫。對於一個設計師來說,確實行銷是不可避免的一件事情。特別是對於學生,對於自己作品的行銷,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是對自己作品的負責和自信。和歐美的學生一起做過一些作品,確實不管最後的設計結果如何,他們都會對自己的作品信心滿滿,然後盡量跟別人去分享自己的設計經驗和結果,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狀態。是我們需要學習和思考的地方。然後也聽到了邱乾珉先生對於所謂台灣風格的一些見解以及他在推廣台灣設計當中所做的努力。很精彩,也很敬佩他在這個過程中付出的努力。
然後我想談談台灣風格,談談我們是不是確定需要台灣風格,以及台灣風格是不是設計的最高目標。第一點我想肯定的是我們需要台灣風格,就跟我們需要中國傳統文化一樣,這是我們對自己的一個解說。我們需要通過設計去傳達我們對於自己生活的理解。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希望我們作為設計師要認清一個現實,千萬不要被風格所限。設計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通識技能,而不是說要創造一種風格。所以千萬不要把創造台灣風格做為設計的最高目標。因為我本人曾留學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專業,對邱乾珉先生所推崇的米蘭國際周有過很深的體會,也曾經迷戀過很多義大利的品牌。但是換個角度來說,這些品牌都是失敗的,因為風格太明顯以致於喪失了對設計本質的思考而成為了一種奢侈的代名詞。所以我們發現義大利的這些品牌,要麼一直沒進入大眾的視野,要麼在不斷的衰頹,因為他們都是企圖通過綑綁人們感性的衝動從而創造一種遠超這些設計本身所沒有的價值。當一個地區企圖通過這種設計價值來營造自己的設計氛圍和設計優勢時,你會發現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地區就會跟義大利一樣,成為歐洲經濟的累贅。簡單來講,我們提倡台灣風格,提倡文創,但是如果你認為這是這個地區設計最大的價值,或者是支撐這個地區設計蓬勃發展的一個最核心的動力,那麼不久的將來設計必將衰落或者邊緣化。我們提倡風格,但千萬不要讓風格限制設計,更不要把風格做為設計最核心的競爭力。而是要通過設計思考的方式認清設計更為重要的價值。我始終堅信一直在談北歐風格、義大利風格、日本風格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題的人都是一廂情願的設計師。
然後我想談談台灣風格,談談我們是不是確定需要台灣風格,以及台灣風格是不是設計的最高目標。第一點我想肯定的是我們需要台灣風格,就跟我們需要中國傳統文化一樣,這是我們對自己的一個解說。我們需要通過設計去傳達我們對於自己生活的理解。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希望我們作為設計師要認清一個現實,千萬不要被風格所限。設計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解決問題的通識技能,而不是說要創造一種風格。所以千萬不要把創造台灣風格做為設計的最高目標。因為我本人曾留學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設計專業,對邱乾珉先生所推崇的米蘭國際周有過很深的體會,也曾經迷戀過很多義大利的品牌。但是換個角度來說,這些品牌都是失敗的,因為風格太明顯以致於喪失了對設計本質的思考而成為了一種奢侈的代名詞。所以我們發現義大利的這些品牌,要麼一直沒進入大眾的視野,要麼在不斷的衰頹,因為他們都是企圖通過綑綁人們感性的衝動從而創造一種遠超這些設計本身所沒有的價值。當一個地區企圖通過這種設計價值來營造自己的設計氛圍和設計優勢時,你會發現在不久的將來這個地區就會跟義大利一樣,成為歐洲經濟的累贅。簡單來講,我們提倡台灣風格,提倡文創,但是如果你認為這是這個地區設計最大的價值,或者是支撐這個地區設計蓬勃發展的一個最核心的動力,那麼不久的將來設計必將衰落或者邊緣化。我們提倡風格,但千萬不要讓風格限制設計,更不要把風格做為設計最核心的競爭力。而是要通過設計思考的方式認清設計更為重要的價值。我始終堅信一直在談北歐風格、義大利風格、日本風格等等諸如此類的話題的人都是一廂情願的設計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